- 核磁共振成像与谱学
  - 实验动物的重要性
    - 小白鼠是医学实验的主要对象
    - 白鼠基因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达98%
    - 白鼠适合模拟人类进行医药实验
  -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 简称MRI,医学史上的划时代发明
    - 提供人体断层成像图片,无需解剖
    - 不产生电磁辐射伤害,安全且简便
  - 核磁共振现象的发现与发展
    - 1946年由普塞尔和布洛克发现
    - 195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77年首次实现核磁共振成像
    - 200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 在磁场中发生自旋并分裂为高低能级
    - 特定频率电磁波引发能级跃迁
    - 只有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具有核磁共振现象
  - 核磁共振的应用
    - 主要检测氢原子和氦13等原子核
    - 氢谱用于指示氢原子位置
    - 氦谱用于分析氦同位素结构
  - 核磁共振的实现方式
    - 扫频方式:固定磁场强度,改变射频频率
    - 扫场方式:固定射频频率,改变磁场强度
    - 现代方法:利用计算机和傅里叶变换技术
  - 核磁共振谱图的组成要素
    - 化学位移:横坐标,单位PPM
    - 峰组:可能因自旋裂分出现多个峰
    - 积分曲线:表示峰面积
  - 化学位移的意义
    - 原子核受外磁场和感应磁场共同作用
    - 不同化学环境导致吸收频率不同
    - 微小差异用于解析分子结构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