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课程的产生和发展
  -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 规定各级学堂开设体操科
  -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制定
    - 体操科转变为体育课
    - 教学内容引入西方现代体育项目
  - 新世纪体育与健康结合
    - 当前课程为体育与健康课
- 体育课程的性质
  - 开设时间长且必修
    - 小学至大学一二年级必修
    - 占中小学总学时8%-11%
    - 小学到高中毕业需上1260学时
  - 唯一通过身体练习发展的课程
  - 性质界定
    -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 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 目标为增进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 体育课程的特点
  - 运动认知性课程
    - 概念认知通过语言形成
    - 感觉认知通过感觉系统形成
    - 身体运动认知通过本体感受形成
    - 提供终身体育基础
  - 生活教育类课程
    - 不直接提供职业认知基础
    - 维护促进身心健康
    - 健康是个人发展基石
    - 对国家而言国民体质健康是小康社会基石
  - 情义类课程
    - 改造主观世界
    - 心理生理变化带来情绪宣泄
    - 培养意志力
    - 长跑中面对极点现象的心理激励
  - 综合性课程
    - 包含健康相关知识
    - 促进社会化
      - 培养规范意识
      - 团队活动体验不同角色
      - 为进入社会提供平台
- 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使命
  - 牢记性质与特点
  - 实践中完成体育学科使命
  - 让体育课在学生心中更美好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