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侯乙编钟的发现与背景
  - 1977年在湖北随州发现古墓
  - 墓主人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
  - 古墓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六倍
  - 1978年5月完成挖掘,揭示地下音乐宝库
- 编钟的基本介绍
  - 编钟是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
  - 演变自商代铜铙,分为永钟、博钟、扭钟
  - 频率不同的钟按大小成组悬挂,称为编钟
  -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常作为陪葬品
- 曾侯乙编钟的结构特点
  - 共出土65枚编钟,分八组悬挂在三层钟架上
  - 上层三组共19枚镈钟,中下层五组共45枚甬钟
  - 包括一枚楚贵王赠送的镈钟
  - 整套编钟耗铜五吨,附精美铜座和小铜人
- 编钟上的铭文与音乐理论
  - 钟体镌刻近3000字错金铭文
  - 铭文内容为音乐理论知识,具专业性和完整性
  - 为研究春秋战国音乐发展提供重要史料
- 编钟的材质与工艺
  - 主要成分为铜,加入锡和铅改善硬度与音色
  - 锡增加硬度,铅缓和脆性并降低熔点
  - 成分配比合理,外形美观、音色优美、经久耐用
- 编钟的声音特性与成就
  - 音域宽达五个八度,接近钢琴的七个八度
  - 具备12个半音,是最早具有此特性的乐器
  - 复原了消失数千年的“一钟双音”技术
  - 扁圆形设计避免共鸣干扰,实现双音共存
  - 工匠通过调整钟臂厚薄控制音高
- 曾侯乙编钟的历史意义
  - 出土震惊世界考古学界
  - 展现两千多年前的精美乐器与辉煌乐队
  - 标志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
  - 体现古代音律科学的基本思路与高度智慧
  -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辉煌象征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