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体自净作用
  - 概念
    - 污水排入水体后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降低污染物浓度
    - 部分或完全恢复原状的过程
    - 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方面协同作用
  - 自净过程分析
    - 物理作用
      - 吸附、混合、沉淀与挥发
      - 沉淀示例:沉沙池中的沙粒
    - 化学作用
      - 氧化反应、酸碱反应、分解合成
    - 生物化学作用
      - 水生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 微生物降解顺序:细菌 → 边宝虫 → 千宝虫 → 能虫、中虫
  - 大气复氧及其影响
    - 流水不腐原理
      - 流速增加导致溶解氧增加,促进生物净化
      - 下游流速低导致溶解氧不足,污染易发生
  - 反应时度
    - 河流断面尺寸限制影响降解速度
    - 悬浮微生物总量低导致降解潜力受限
    - 工程措施:回流活性污泥以保持生物活性
  - 生物作用方式
    - 悬浮方法:活性污泥法
    - 附着方法:生物膜法
    - 植物利用:自然生物处理(湿地系统)
  - 生物需氧状态
    - 垂直方向
      - 上层耗氧 → 中层缺氧 → 底层厌氧
    - 沿程方向
      - 上游厌氧 → 中游缺氧 → 下游耗氧
  - 水体自净缓慢原因
    - 大气复氧能力有限
    - 水体中生物浓度低
    - 动力学条件弱及三相接触不良
  - 工程启示
    - 人工强制曝气:表曝、鼓风曝气
    - 回流活性污泥:维持生物量和活性
    - 改善水力条件:水下推进器、污泥回流
  - 总结与启示
    - 污水处理基本方法:物理、化学、生物处理结合
    - 增强净化能力措施:人工曝气、回流污泥、优化水力条件
    - 工程意义: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