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 教学内容 - 学生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 教学准备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 - 集体备课中的问题与困惑 - 学生分析的困惑 - 不清楚从什么角度分析学生 - 教学教法的问题 - 把握教学方法使用的时机 - 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联系 - 教学目标的困惑 - 不同教师对同一课程的目标表达不同 - 好的教学目标应具备的特点 - 教学目标的案例分析 - 案例一:目标一与目标二的比较 - 目标一的优点 - 具体条件和情境明确 - 更详细具体,便于操作 - 目标二的优点 - 简明扼要,准确表达教师意图 - 分析角度 - 对象 - 目标陈述主体应为学生 - 行为 - 使用具体、可观察的行为动词 - 画出、举例说明优于掌握、理解 - 条件 - 明确达成目标的情境和条件 - 标准 - 制定清晰的标准,如误差范围 - ABCD陈述法 - 提出者 - 阿姆斯特朗和赛威吉(1983年) - 四要素 - A: 对象(学生) - B: 行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 - C: 条件(达成目标的情境) - D: 标准(明确的评价标准) - 应用案例分析 - 缺少A(对象)的目标 - 可通过上下文推断对象 - 缺少C(条件)的目标 - 不完整但可能仍为良好目标 - 缺少D(标准)的目标 - 缺少标准但可通过行为动词弥补 - 教学目标设计的改进 - 使用ABCD法修正集体备课中的教学目标 - 行为动词的选择 - 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认知领域的层次与对应动词 - 拓展学习建议 - 学习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明确行为动词的适用范围 - 作业布置 - 用ABCD法修正教学目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