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务运动
  - 背景与性质
    -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
    - 自强求富为口号,持续30余年
    - 晚清社会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 主要推动者
    - 易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员
    - 主张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
  - 总理衙门的设立
    - 1861年成立,负责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
    - 后扩展至建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
    - 办事机构,无编制,临时性质
    - 龚亲王一新为首任大臣,后权力下降
    - 1901年改为外务部
  - 军事工业
    - 创办军事工业为第一步,模仿西方军事技术
    - 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 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附设学堂,培养技术人才
    - 军事企业于19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
  - 民用企业
    - 初期以官办或官商合办为主,后期多为官督商办
    - 汉阳铁厂:规模最大的民用工业
    - 至甲午战争前,民用企业总数达40个以上
    - 受官僚控制,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 文化教育
    - 新式学堂: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
    - 翻译西书:京师同文馆翻译200部西书
    - 派遣留学生:120人赴美,30多人赴英法学习海军
  - 海陆军兴办
    - 包括福建水师、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
  - 失败原因分析
    - 中体西用思想指导: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 对外妥协投降,对内维护封建制度
    - 地方督府主导,未获最高统治者积极支持
    - 改良而非革命,未能彻底变革旧制度
  - 历史评价
    - 梁启超指出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兴,中国因洋务衰
    - 中体西用体现不新不除旧特点,导致运动破产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