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的遮诠法
  - 阅读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重要性
    -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 道家经典:老子、庄子
    - 佛家经典:六祖坛经、传灯录
  - 文言文阅读的困难
    - 年代久远,理解费劲
    - 即使懂文言文,仍可能有阅读障碍
  - 遮诠法的概念与作用
    - 狭义:佛学典籍中的诠释方法
    - 广义:中国哲学各家均使用
    - 特点:不正面表述,以否定方式显现
    - 典型句式
      - 非什么,非不什么
      - 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
      - 不什么,不什么,不什么
  - 遮诠法的实例分析
    - 庄子齐物论:王倪三不知
      - 聂缺问王倪关于事物同异的问题
      - 王倪以“吾恶乎知之”回应
    - 六祖坛经:怀让的回答
      - 怀让初见六祖时无法回答问题
      - 八年后悟道,提出“说似一物,即不重”
  - 使用遮诠法的原因
    - 语言不是最终目的
      - 王弼《周易略例》:得意而忘言
      - 庄子观点:得鱼忘筌,得兔忘蹄
    - 思维局限性需截断众流
      - 禅宗公案:赵州禅师“吃茶去”
      - 庄子《天下》篇:管窥现象
    - 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性
      - 孔子教育方式:扣其两端而竭
      - 实例:宰我问三年之丧
        - 孔子反问是否心安
        - 孔子感叹学生误解其用心
  - 下一步学习计划
    - 提供破解遮诠法的阅读技巧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