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导体基础与掺杂
  - 半导体是电子电路的基本元件
  - 掺杂是改变半导体电学性质的手段
  - 掺杂目的:改善半导体性能,构造器件
  - 杂质定义:异于半导体基本原子的其他原子
    - 破坏性杂质:如金属离子,需去除
    - 改善性杂质:施主杂质和受主杂质
- 施主杂质与受主杂质
  - 施主杂质
    - 定义:提供电子的杂质
    - 特点:最外层电子数多于半导体基本原子
    - 行为:通过电离释放自由电子
    - 能级:施主能级靠近导带底
    - 影响:提高导带电子浓度,形成N型半导体
  - 受主杂质
    - 定义:接受电子、提供空穴的杂质
    - 特点:最外层电子数少于半导体基本原子
    - 行为:通过电离产生价带空穴
    - 能级:受主能级靠近价带顶
    - 影响:提高价带空穴浓度,形成P型半导体
- N型半导体与P型半导体
  - N型半导体
    - 导电类型:以电子导电为主
    - 多子:电子
    - 少子:空穴
    - 标识:用“N”表示
    - 能带图:导带电子浓度远大于价带空穴浓度
  - P型半导体
    - 导电类型:以空穴导电为主
    - 多子:空穴
    - 少子:电子
    - 标识:用“P”表示
    - 能带图:价带空穴浓度远大于导带电子浓度
- 掺杂对半导体的影响
  - 掺杂方式:离子注入或扩散
  - 杂质位置分类
    - 替位式杂质
      - 条件:大小相近,最外层结构相似
      - 作用:改善电学性质的基础
    - 间隙式杂质
      - 特点:原子半径较小,存在于晶格间隙中
  - 电离行为
    - 施主杂质电离:产生导带电子
    - 受主杂质电离:产生价带空穴
- 总结与思考
  - 掺杂目的:改善半导体电学性质
  - 杂质分类:替位式和间隙式
  - 重要行为:电离
  - 形成半导体类型:N型和P型
  - 思考题:同时掺入施主和受主杂质的情况分析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