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耳蜗植入
  - 耳蜗功能与问题
    - 耳蜗是感受声音的装置
    - 患者耳蜗因损害需植入人工耳蜗
    - 聋哑症与听力丧失的影响
      - 听不到声音导致语言无法发育
      - 每年约三万听力障碍宝宝出生
  - 正常听觉传导通路
    - 耳廓及外耳道收集声波
    - 鼓膜震动通过听小骨传至内耳
    - 耳蜗毛细胞将声波转化为电刺激
    - 神经电信号经听神经传入大脑产生听觉
  - 人工耳蜗的作用
    - 替代受损毛细胞完成声音信号转化
    - 帮助聋人恢复听觉融入社会
  - 人工耳蜗定义与原理
    - 生物医学工程装置帮助重度耳聋患者
    - 绕过病变毛细胞直接刺激神经元
    - 将声音能量转化为电信号
  - 人工耳蜗发展与组成
    -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1995年开始研究
    - 体外部分:麦克风、言语处理器、传输线圈
    - 体内部分:接收器、解码器、刺激电极
  - 工作原理
    - 麦克风接收声音信号并编码
    - 信息通过线圈耦合传递到体内装置
    - 刺激电极发出电脉冲激活螺旋神经节细胞
    - 多导人工耳蜗提供更丰富的声音信息
  - 适应症分类
    - 雨前笼:言语发育前耳聋
      - 年龄12个月到6岁
      - 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 助听器无效且无手术禁忌症
    - 雨后笼:后天耳聋
      - 各年龄段患者,助听器无效时适用
  - 手术过程
    - 术前评估包括听力学、影像学和心理康复
    - 全麻下切开头皮暴露手术范围
    - 插入刺激电极至耳蜗
    - 术后X光确认装置位置
  - 康复与效果
    - 语前聋儿童需言语训练恢复语言功能
    - 患者可正常生活学习融入社会
  - 课程重点
    - 人工耳蜗工作原理与适应症为重点难点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