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相学的起源与发展
  - 1721年首次出现于牛津新英语字典
  - 19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钢铁研究
    - 转炉及平炉炼钢方法问世
    - 钢铁产量猛增,铁路建设促进需求
    - 锻炼事故频发推动断口与显微组织研究
  - 晶体学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 1830年建立32个晶粒和7大晶系
    - 1849年布拉菲点阵的提出
    - 奥古斯特·布拉菲将群的概念引入物理学
  - 19世纪末金相学名词获得新意义
    - 显微镜成为研究金属内部结构的重要工具
    - 电子显微镜的出现扩展研究领域
- 金相学的简要历史
  - 1808年魏德·施马实验开创宏观观察
    - 铁陨石切片观察揭示显微组织
    - 化学试剂刻蚀技术初步应用
  - 宏观金相观察的关键发展
    - 研究晶体取向技术
    - 晶体表面滑移带观察
    - 金属部件流线观察
  - 19世纪中期至末期的研究进展
    - 阿苏维尔及周志宏研究碳含量低的钢
    - 合金微观组织研究逐步展开
    - 取向关系测定成为相变研究重要部分
- 金相学奠基人及其贡献
  - SOS(索贝尔)的贡献
    - 使用反射式显微镜观察钢铁试样
    - 发现珠光体、铁素体等显微组织
    - 提出金相抛光技术,完善金相学基础
    - 命名锁丝体和托氏体以纪念学者
  - Mastin的贡献
    - 改进金相试验方法,推动技术普及
    - 钢铁厂设立金相检验室
    - 将金相学从观察提升为学科
  - Osmond的贡献
    - 结合金相观察与物理性能测试
    - 系统研究钢的相变,发现铁的易构转变
    - 推动铁碳平衡相图的绘制
- 金相学的扩展与现代化
  - 从钢铁延伸至其他合金系,发展为金属学
  - 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 分辨率达到原子层次
    - 微观演示分析提供晶体结构数据
  - 新材料推动金相学向材料科学扩展
  - 定量金相学的发展趋势
- 金相学的历史意义
  - 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现代工业基础
  - 金相学成为成熟的科学
  - 科技进步推动金相学不断更新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