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上一课内容回顾 - 第五章第一节:社会主义初期的理论 - 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基础 - 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巴黎与上海对比引发的问题 - 非洲朋友对中国发展阶段的疑惑 - 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定位 -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100年的判断 - 邓小平提出的时间范围 - 1956年到21世纪中叶 - 提出的理由 -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低 - 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 - 建成社会主义所需的物质基础 -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高度发展的大工业 - 列宁公式: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 毛泽东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阶段性特征 - 三个没有变 - 基本国情未变 - 主要矛盾未变 - 国际地位未变 - 新的阶段性特征 - 经济实力显著增长但发展不平衡 - 区域发展不平衡 - 城乡发展不协调 - 不可持续问题 -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问题 - 机制体制障碍依然存在 -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 - 对外开放扩大但国际竞争严峻 - 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频发 - 小结 - 邓小平的判断符合我国国情 - 强调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结合 - 习近平重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