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热与体温调节
  - 人体正常体温及波动
    - 正常体温范围:36至37.5摄氏度
    - 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度
    - 清晨2到5点最低,下午5至7点最高
    - 一天内变化少于0.6摄氏度
  - 体温调节机制
    - 产热与散热平衡维持正常体温
    - 体温调节中枢分为正调节和负调节
      - 正调节中枢:下丘脑
      - 负调节中枢:中性人核、负中格、工状核
    - 发热激活物作用于内生致热源细胞
      - 内生致热源传入体温调节中枢
      - 正调节介质使调定点上移
      - 负调节介质限制体温过高
  - 发热的临床分期
    - 第一期:体温上升期
      - 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 调定点上移导致寒战和畏寒
      -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散热降低
      - 寒战和代谢加强增加产热
      - 病人感到发冷或畏寒,可能出现鸡皮疙瘩
    - 第二期:高温持续期
      - 体温在高水平波动
      - 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保持平衡
      - 寒战停止,散热反应开始
      - 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
      - 病人感到酷热,皮肤干燥
    - 第三期:体温下降期
      - 散热增加,产热减少
      - 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
      - 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散热增强
      - 汗腺分泌增加,大量出汗可能导致脱水
      - 退热期持续时间因情况而异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