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高度控制 - 回顾上次课内容 - 控规指标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 - 规定性指标:建筑高度、地缘、建筑后退红线等 - 建筑高度和地缘规划影响城市空间环境 - 建筑高度失控的原因 - 开发商与政府利益追求导致开发强度失控 - 控规阶段依赖容积率,忽略独立控制观念 - 从城市设计角度控制建筑高度 - 街道空间角度控制临街建筑高度 - 街道空间建筑宽高比与最佳高度协同控制 - 建筑高度界面的影响因素 - 街道尺度 - 视觉空间走向 - 街道空间轮廓线组织 - 历史文化建筑街区保护要求 - 街道空间尺度对建筑高度的控制方法 - 日本建筑师如圆易信的研究 - D/H值的最佳范围:1到20 - D/H=1时街道空间协调匀称 - D/H<1时街道空间狭窄压抑 - D/H>2时街道空间空旷离散 - 公式计算适宜建筑最大高度 - 道路用地红线宽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确定时可计算 - 宽高比结合最佳高度控制 - 裙房高度与街道空间比例关系协调 - 建筑阴影投影面积控制 - 上海市的经验借鉴 - L: 建筑基底沿道路规划红线长度 - W: 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 S: 建筑后退红线距离 - A: 太阳高度角56.3度下的投影总面积 - 投影面积控制局限性 - 改变建筑夹角可突破限制 - 街道空间与建筑最佳高度协同控制 - 最佳高度为建议值 - 基于城市设计思想提出地块建筑高度建议值 - 分地块控制建筑高度 - 结合艺术审美分析景观界面与视线范围 - 比较并修正临接建筑高度控制值 - 总结三种建筑高度控制方法 - 街道空间低地面式控制 - 高则从建筑多元面式控制 - 街道空间高度尺度最佳高度协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