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认定的关键
  - 消费者的日常理解
    - 日常生活中的消费现象
    - 直观认识消费者
  - 消费者的法律概念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专门保护
    - 正确理解消费者概念需从学理和实体层面深化
  - 消费者认定的三个关键点
    - 消费者认定的法律价值
      - 确定消费者是适用消法的前提
      -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重要性
      - 认定消费者可依据消法第55条寻求三倍赔偿
      - 食品消费可根据食品安全法最高寻求十倍赔偿
    - 消费者概念的界定与理解
      - 立法概念: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
      - 学理概念: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
      - 学理概念的三个方面
        - 消费主体:自然人
        - 消费表现: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
        - 消费目的:满足生活需要
    - 生活消费及其认定
      - 生活消费是消费者认定的核心概念
      - 生活消费的性质:经济行为、经济现象
      - 生活消费与生产消费的区别
      - 生活消费的立法与学理概念现状
        - 缺乏明确统一的立法界定
        - 学理概念解释循环问题
      - 支甲买甲现象的特殊性
        - 职业打假人的角色与争议
        - 支甲买甲案件在司法实践中的分歧
        - 支持与不支持的理由分析
      - 支甲买甲纳入生活消费的支持理由
        -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支持
        - 北京市石景山法院的观点
        - 消法第62条的适用范围放宽
        - 对消费者倾斜保护的立法主旨
        - 市场现状对职业打假的依赖
        -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的影响
  - 法律完善的方向
    - 厘清生活消费概念
    - 明确消费者定义
    - 排除式界定方法的应用
  - 现实适应与未来展望
    - 生活消费概念应随现实变化而调整
    - 市场净化后知假买假行为可能消失
    - 消费者身份认定的意义与救济途径
    - 法律概念严谨明确的重要性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