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病毒的传播 - 基本概念 - 病毒从一个植株群体传播到另一个植株群体 - 大多数植物病毒通过微伤进入寄主 - 病毒不能离开活细胞在体外存活 - 传播方式的重要性 - 对病害病因和防治至关重要 - 裘维藩院士的贡献 - 证明白菜孤丁病为病毒性病害 - 提出蚜虫综合防治措施 - 编著我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 - 传播类型 - 非介体传播 - 机械方式传播 - 农田操作造成感染 - 根部伤口引起感染 - 枝叶传播(机械传播) - 种子传播 - 嫁接传播 - 菟丝子传播 - 介体传播 - 昆虫和螨类为主要媒介 - 灰飞虱传播小麦黄矮病 - 土壤中的真菌和线虫 - 昆虫传毒分类 - 非持久性病毒 - 获毒时间短,无潜伏期 - 代表种:马铃薯Y病毒 - 半持久性病毒 - 获毒时间较长,无前预期 - 代表种:甜菜黄化病毒 - 持久性病毒 - 获毒时间长,有前预期 - 分为增殖型和非增殖型 - 增殖型代表种:番茄斑尾病毒 - 非增殖型代表种:大麦黄矮病毒 - 防治策略 - 切断传播途径,隔离源头 - 合理布局作物,种子检疫 - 培育抗病品种,弱株保护 - 药剂防治减少菟丝子 - 新冠病毒与植物病毒对比 - 传播方式相似性 - 防控措施的科学依据 - 武汉封城的意义 - 社区传播防控措施 - 思考题 - 咀嚼式口器为何不能传播植物病毒 - 借体传播与非借体传播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