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审意见 |
[1楼] 决赛评审专家 - 评审于:2014/12/28 18:23:56 |
决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教学设计合理,讲解透彻,效果好。建议:一配上字幕,效果会更好。 | 作者-陈桂莹回复:感谢您的评点。
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
拍摄的时候本意是要配上字幕的。因为也有些技术上的难度,所以,犹疑之间就忽略了。
您的建议很好,因为毕竟感觉是夹杂一些陌生词语,如果有字幕自然就明白晓畅些。
再次感谢您的评点,将在今后加以改进。 |
[2楼] 决赛评审专家 - 评审于:2014/12/25 21:19:14 |
决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结合语文课程与学生专业方向选题新颖‘以莫扎特的古典音乐切入课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点讲解清晰,逻辑结构严密,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及鉴赏能力,能够兼得学习与品味欣赏之美。 | 作者-陈桂莹回复:感谢您的评点和赞誉。惶恐有加。
教音乐的学生写作是很困难的,困难来自于认识层面。似乎他们已经在骨子里认定音乐已经是一种明白晓畅的语言,其余都已无必要(许多人认为是他们文化水平不足使然,其实未必)。他们愿意沉静在自己的认知里。
我的初衷不过就是让他们懂得还有那么一种可以描述音乐的方式。其实不过就是司空见惯的比喻而已。当需要表达音乐感受而又词穷的时候,想想还有一根救命稻草——比喻的方式,也许峰回路转。呵呵,再次感谢您的评点。 |
[3楼] 决赛评审专家 - 评审于:2014/12/17 20:34:52 |
决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选题有挑战性。教师能够精准表达,教学设计思路明晰,是较成功的微课。建议:一是分析举例时可否从音乐、文学两个维度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把例子吃透,充分展示其比喻的魅力;二是举例时只举了文字,能否找一段相应的乐器演奏让学生来体会。 | 作者-陈桂莹回复:感谢您的评点。于我心有戚戚焉。
“从音乐、文学两个维度”,很好!我曾这么想过。当时,乐谱已经找来,乐句(谱子)也已经切出来,就是还没有从演奏中将旋律切出来。想着面对的是音乐专业的,又是日常演奏的曲子(也是要参加比赛的一首),相对熟悉,就这么对付了。呵呵,现在想来,自己在实证方面的考虑还真有些不足了。
感谢批评指正,今后当加以改进与完善。 |
[4楼] 决赛评审专家 - 评审于:2014/12/12 1:00:45 |
决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学会文字的传达,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陈老师作了有益的探寻。本次课的目标设定、过程设计、课堂驾驭以及语言表达无疑让人称道。两个建议:一是课堂容量似乎还大了些,这样似乎觉得知识点还未讲透,如通感;二是例证是否还可以多一些。 | 作者-陈桂莹回复:感谢您的评点。您也是很有经验的,事实上,在容量上我确实烦恼过。例子多了,又怕时间不够;道理展开,又担心拖沓累赘。四两拨千斤,确实有难度。但您的点评还是启发了我,我想,我可以更加自信与从容地去处理内容,当详则详,当简则简。主旨明确,重点突出,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
再次感谢您的评点。 |
[5楼] 复赛评审专家 - 评审于:2014/8/22 12:33:51 |
复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以古典音乐引入主题,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讲述、案例演示等环节有机结合,进程安排紧凑,素材运用合理;教师仪态自然、大方,表述流畅,教学效果较好,教师分析音乐以及音乐审美体验的特点,阐述描写音乐审美体验之所以要借助比喻修辞的缘由 | 作者-陈桂莹回复:感谢专家的评价和指教。
因为曾经较长时间在艺术类学校执教,后来也多次上艺术类专业的课,对于学生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知道音乐方向的学生初步具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并且天资聪慧,悟性极佳。他们疏于写作练习,在我看来,多半是因为他们的精力大多被投到专业学习中的缘故。持续的专业训练,费时费力,除了养成他们坚韧的毅力以外,还培育出灵敏、善感、细腻的情感特质。这种情感特质,其实是可以抒写出来的。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方向学生的文化基础与理性思维低弱,写作训练十分困难。其实不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之后引导其抒发感性体验,完全可能。通过本次微课的设计与拍摄,用上了此前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马慧元的研究,深感自得。终于为学生这一方面的写作找到一个可以参照的范本。通过教学,使他们的文字表达水平达到马慧元的十分之一,就很好了。教学与研究,二者互为促进。在理。
再次感谢专家的鼓励
|
[6楼] 复赛评审专家 - 评审于:2014/8/22 11:44:45 |
复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将音乐审美体验中让许多人感觉只可意会的情感如何用语言文字更细腻地表达出来,这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的训练,更是对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唤醒,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教学实践,很新颖很有创意! | 作者-陈桂莹回复:感谢专家的点评。
之所以找寻因材施教的方法,完全是因为教学上的困惑。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曾说了两条的戒律,其中一条就是“所教科目务须透彻”。
为了能使音乐方向的学生描写出自己的音乐体验,探索了很久,就是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切近的可模仿与参照的作家。恰好被找到。写作指导不好是泛泛之谈,要有可操作性,理想化的写作教学成果应该是:学生在习奏、习唱或其他项目的演出之后,其中有小部分人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比如侧记、随想,或访谈录等。
相信方法上的突破,会降低其写作畏难情绪,促其动笔,进而获取成功。
再次感谢鼓励与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