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本视频时长共计19分52秒。片头4秒,配以简短的背景音乐介绍了课程名称、参赛作者姓名以及单位等基本信息。 截止到1分9秒,教师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抗战文学的基本创作情况为切入点,进行了课前导入环节;并在1分43秒的时候,完成了学情介绍、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2分38秒时介绍了本节课所授内容所依托的综合背景,以师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关键词教学法,辅之以简明扼要的板书,对课程主体进行讲授。 授课教师以中国当代文学家陈思和先生的“庙堂”与“民间”的理论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即“何谓草莽”。从阶级出身以及侠客精神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阶级出身这个问题上,以保姆张妈以及患难之交赵刚为例,呈现了李云龙这个人物性格中存在的中国农民淳朴的乡土文化烙印;而在侠客精神这个层面,则运用“武”、“义”、“豪”三个关键词,并分别从人的外在层面、内在道德与精神层面等多维角度梳理李云龙人物性格中所蕴含着的尚武情结、民族大义以及中华民族富有原始生命力气息的血性男儿特征。从而引出李云龙人物性格中所呈现的一种新时期的亮剑精神,并开始对本节课第二个问题“何谓英雄”进行讲解。 毋庸置疑,李云龙人物性格中的亮剑精神是对中国古代已有的亮剑精神的接续、弥合与传承。通过古今亮剑精神的对比,从英雄情怀的第一个层面——军人气节的角度来剖析李云龙性格的核心:面对强大的对手,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道山、一道岭。再由刘再复先生“性格组合论”的文学理论引出了这一英雄人物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层面,即英雄也有儿女情。通过李云龙的两段恋情,从一个平常人的角度展现了这位英雄人物的丰满性格,从而得出李云龙性格的独特性——从草莽到英雄,从神坛走向人群。17分38秒时,教师提出了“如何把握李云龙这一人物形象”的问题,通过两位同学近1分钟的回答检验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在最后1分10秒的时间内,授课教师完成了对于本堂课教学内容的总结,并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再一次明确了文学作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最终完成了本节课程所有预设内容的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