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
1.课程基本描述
所属学科: 法学 所属专业: 法学(知识产权)
教材选用: 冯晓青.著作权法学[M],法律出版社,2010
课程时长: 15分钟 主讲人: 代水平副教授
所在院校: 西北大学 所在院系: 法学院
2.教学背景
2.1著作权法学课程背景
本课程是为法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我国著作权法的具体规定、著作权保护国际公约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著作权立法、司法、执法现状、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著作权法律制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对著作权法律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著作权保护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2.2本微课程特点
本微课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属于“著作权法学”课程中“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章节内的核心内容。
本次课主要讨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是课程中学习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因此,本节课在内容安排上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知识掌握更有针对性;教学方式上以问题为出发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板书、ppt课件及音频播放相结合,直观体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四个特点。
3.本次教学设计
3.1教学内容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
3.2教学目的
(1)掌握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
(2)领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相关法规缺失的原因;
(3)了解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情况;
3.3教学重点
(1)总结归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
(2)领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难点。
3.4教学难点
领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特点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3.5教学方法
本次课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因此采用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著作权法》已经施行了二十多年,社会各界一直呼吁要出台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条例的情况下,至今未能完成相关立法?然后通过讲解实例,使学生掌握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四个特点。
本次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实例讲解、内容总结三个环节。
(1)导入新课
通过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立法现状的分析,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著作权法》已经施行了二十多年,社会各界一直呼吁要出台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条例的情况下,至今未能完成相关立法?主要原因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普通作品不一样,具有独特性。
(2)实例讲解
为了让学生明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第一个特点,即来源的确定性,通过播放一个小片段(西部歌王王向荣演唱的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让学生来回答这个曲调来自哪里?为什么能够确定它的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第二个特点,即主体的群体性,通过介绍剪纸艺术来说明创作的主体通常是一个特定地域的群体,而非个体;为了让学生明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第三个特点,即创作的动态性,以陕北说书的历史发展来说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演变中传承;为了让学生明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第四个特点,即表达的差异性,对舞蹈作品和安塞腰鼓进行对比分析。
(3)课堂内容总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准确把握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四个特点是完善相关立法和公正司法的关键,也让学生在课后认真研读国家版权局于2014年9月初公布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以上教学设计中教学手段和能力培养见表1。
表1教学手段和能力培养设计
主要教学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能力培养
导入新课 提问、讲解 音频播放 理解掌握
实例讲解 讲解、比较 CAI演示 总结归纳
课堂总结 讲解、启发 CAI演示 领会法理
4.教学总结
(1)课堂安排内容合理、紧凑,重点突出。通过CAI演示和实例讲解,学生掌握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四个特点。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