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民族乐派》

  • 2017年江苏省高校微课比赛
  • 活动组别:文史
  • 所属省份:江苏省
  • 所属学校:南京晓庄学院
  • 学校类别:本科
  • 所属课程:《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
  • 第一作者:王秀
  • 作者职称:副教授
  • 作者学历:硕士
  • 团队成员:无
  • 评比结果:二等奖

 在西方音乐发展历史进程中,十九世纪民族乐派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和历史阶段。它既与浪漫主义音乐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又表现出独特性。 本微课在内容的选择上以俄罗斯民族乐派为切入点是基于其民族音乐创作比较早且音乐创作具有代表性的考虑。在教学设计上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入:本课内容是西方音乐通识课程的一部分,它与前课内容联系密切,所以微课开始设计了通过语言的总结和提炼导入本课教学内容的环节。另外考虑到本课程是理论讲解与作品鉴赏相结合的特点,应以在情感体验基础上的理论认知为主导思想,因此导入环节还设计了通过欣赏并感受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鲍罗丁四幕歌剧《伊戈尔王》第二幕中的《波罗维茨舞曲》情感体验开始,引发对民族乐派问题的思考。 第二部分:新课教学。通过对民族乐派概念的分析讲解,逐渐引出对民族乐派诞生的复杂性及对其音乐表现特点的进一步认识。具体来看:民族乐派兴起于西方音乐文化的“边缘”国家。主要包括俄国、捷克、芬兰、挪威、匈牙利等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不独立阻碍了他们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和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这些国家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这些客观条件促成了十九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诞生和发展。 在教学中还通过两部具体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阐释了民族乐派的典型表现手法:一种是通过民族性的历史题材在音乐创作中表现民族精神;另一种是直接引用民间旋律和音调。 第三部分:结语。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比较再进行理论升华的方法让学习者实现对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现象的本质分析与认识: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诞生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成因,最终在浪漫主义民族和民主意识的推动下形成音乐文化意识的觉醒。作曲家们通过音乐文化的寻根与再现,希望能达到在德奥主流音乐社会中文化身份的认同。他们在自觉的音乐文化活动中实现了历史与实践的统一,进而实现与西方音乐的平等对话。   

[展开全部]

辅助扩展资料

  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
文件类型 文件名称 上传日期
ppt 十九世纪民族乐派.ppt 2017-12-29

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设计,与微课视频合理搭配,包括但不限于PPT课件、多媒体素材(音视频、动画、图片、文本、表单等)、微练习及答案、微反馈等。微练习及答案为必备材料。
文件类型 文件名称 上传日期
doc 《十九世纪民族乐派》教学设计.doc 2017-12-29

评价交流 [共有 0 条评论] 请礼貌用语,实名交流。

 姓名:

 学校:

 院系:

验证码: 8748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