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在机体呼吸系统中的吸收

  • 2017年江苏省高校微课比赛
  • 活动组别:理工
  • 所属省份:江苏省
  • 所属学校:中国药科大学
  • 学校类别:本科
  • 所属课程:环境毒理学
  •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
  • 第一作者:郭瑞昕
  • 作者职称:副教授
  • 作者学历:博士
  • 团队成员:陈建秋,商景阁
  • 评比结果:二等奖

  在之前的环节中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而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运都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其中吸收是第一步,是环境化学物产生效应的开始,因此本环节内容衔接上一环节的知识点,介绍环境化学物在机体呼吸系统中的吸收。 本微课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污染物在呼吸系统中的吸收部位、 吸收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本微课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相关知识背景,采取“两结合” +“两比较”的实施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将相关特征尤其是污染物作用的动态过程做重点展示,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变枯燥的文字为直观性强的视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最终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环境污染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充分利用好现实中鲜活的实例,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这样的切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理论学习深入了解其中的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教学,在第一个“总”的部分有利于学生在一开始能够有较为宏观的视角总体把握所学知识点,在第二个“总”的部分除了有本节课知识要点小结外,还有课后延展内容,将微课的内容延伸到课后,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基础。在“分”的部分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呼吸系统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但是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先对污染物的类型进行分类(气态物质与颗粒物 质),然后再分别介绍影响两大类物质的因素并做比较,此外同属气态物质中不同脂水分配系数的两种典型污染物也做了比较。通过比较才能帮助学生厘清逻辑关系,掌握知识要点, 提高学习效率。

[展开全部]

辅助扩展资料

  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
文件类型 文件名称 上传日期
pptx 演示文稿-郭瑞昕.pptx 2017-12-28
rar 学习效果检测.rar 2017-12-28
rar 课后阅读材料.rar 2017-12-28

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设计,与微课视频合理搭配,包括但不限于PPT课件、多媒体素材(音视频、动画、图片、文本、表单等)、微练习及答案、微反馈等。微练习及答案为必备材料。
文件类型 文件名称 上传日期
doc 教学设计.doc 2017-12-28
pdf 教学设计.pdf 2017-12-29

评价交流 [共有 0 条评论] 请礼貌用语,实名交流。

 姓名:

 学校:

 院系:

验证码: 4715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