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环节中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而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运都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其中吸收是第一步,是环境化学物产生效应的开始,因此本环节内容衔接上一环节的知识点,介绍环境化学物在机体呼吸系统中的吸收。
本微课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污染物在呼吸系统中的吸收部位、 吸收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本微课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相关知识背景,采取“两结合” +“两比较”的实施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将相关特征尤其是污染物作用的动态过程做重点展示,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变枯燥的文字为直观性强的视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最终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环境污染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充分利用好现实中鲜活的实例,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这样的切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理论学习深入了解其中的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教学,在第一个“总”的部分有利于学生在一开始能够有较为宏观的视角总体把握所学知识点,在第二个“总”的部分除了有本节课知识要点小结外,还有课后延展内容,将微课的内容延伸到课后,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基础。在“分”的部分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呼吸系统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但是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先对污染物的类型进行分类(气态物质与颗粒物
质),然后再分别介绍影响两大类物质的因素并做比较,此外同属气态物质中不同脂水分配系数的两种典型污染物也做了比较。通过比较才能帮助学生厘清逻辑关系,掌握知识要点, 提高学习效率。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