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背景
“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的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主体功能布局的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提供了基本的依据。随着国家资源约束形势的进一步严峻,资源保护意识的逐步加强,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来明确地区发展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维系“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为此,本内容着重阐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以及测算思路,从而为深刻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今后掌握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提供基础。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远程教育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视频的教学,系统传授资源环境及其可持续承载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原理,使学生能深刻认识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国土空间优化和地理功能分区起到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学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测算,帮助学生运用资源环境可持续承载的相关理念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区域空间格局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相关问题。
通过系统地学习资源环境及其可持续承载,深刻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特征、总体要求及其测算思路,这可有助于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来分析国家战略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揭示国家战略转变、经济转型中的资源环境关系演变规律,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本依据解决区域资源环境矛盾以及空间格局不合理等问题的科学决策思维。
三、教学方法
视频讲授:着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资源环境及其可持续承载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启发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知与思考;
作业讨论:通过即时练习、课程作业和在线讨论等形式强化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案例引导:在教学和习题环节注重实证引导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相关原理,还能够通过运用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面临的区域资源环境问题。
四、教学总结
内容上:通过线上视频课程及线上练习、讨论的形式讲授资源环境及其可持续承载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土空间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理解,开拓了学生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的视野;
方法上:结合案例及作业,增强了学生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的理解及应用能力,从而为运用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区域资源环境问题和优化区域空间格局提供了思路及方法支撑;
反思上:增强不同区域层面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分析;一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周边区域之间关系的分析等内容,从而使得同学能够从更宏大的空间理解其意义。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