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为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之所以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开设心理学类课程,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工作专业研究和实践服务的对象都是人,只有掌握了人的心理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才能进行更精确的研究和实践;另一方面,心理学的很多技巧与方法(例如危机干预、心理咨询等)已经被社会工作实践所直接采用。由此可见,学习心理学知识,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而言,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从《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出发,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绪论,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例如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生理基础等;二是心理过程,主要涉及动态的心理过程,即信息的接受、加工、存储、提取等一系列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等;三是心理特征,主要涉及个体在为人处世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人格等。
考虑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和心理学知识的实用性,我在以上教材所涉及的三个部分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另外增加了一部分——“心理学的运用”,该部分主要分析如何将课程中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点运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具体涉及的知识点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所强调的“强化”,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榜样”,由认知失调理论引出的“赞美”,情绪和情感理论中强调的“情绪”,通过记忆规律而引出的“记忆方法”等等。在这其中,本微课所讲授的知识点是社会心理中所涉及的一种人际互动行为——承诺。
正如《论语·颜渊》所云,民无信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强调“诚信”。然而,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失信现象仍然不少。要减少失信行为,一方面要通过提升人们的诚信意识,从主观上减少失信行为;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中也应当学会运用心理学技巧,促进人际交往的对象信守承诺。因此,我设计了微课《“一诺千金”还是“言而无信”:承诺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巧妙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帮助实践。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