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选择了“机会成本”这一贯穿于“生产理论”乃至贯穿于整个《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从生产决策、消费决策、生活决策各个领域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本视频有以下特点:
一、选题精心
“机会成本”是贯穿于“生产理论”乃至贯穿于整个《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生产决策、消费决策、甚至生活决策各个领域都会用到,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难点。微课这一呈现形式可以让学生反复学习,直到理解消化和应用,从而实现这一目标。
二、思路清晰
首先:提出问题(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感性问题——是否应邀去吃牛排?切入主题,导入如何应用机会成本进行日常生活决策)。
其次:分析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农民应该播种花生、玉米还是大豆?分析如何计算机会成本)。
再次:归纳要点(通过学生提问的方式,对“机会成本”的几个要点进行提炼和分析,归纳出机会成本的三个要点)。
再次:知识应用(将机会成本应用于消费和生产决策领域:比如超市和便利店哪个购物更划算;农民养猪还是养鸭的问题)。
再次:拓展应用(将机会成本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比如看书还是看电视、就业还是提升学历?)。
再次:课堂测试(通过两个学生关于谈女朋友的对话,对学生掌握情况加以检验,并再次强化机会成本的概念)
最后:提升拓展(课后将通过一场辩论赛 ——“大学生应该先就业还是应该继续提升学历?”,将机会成本进行深入广泛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特色鲜明
1.精心选题:选了《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机会成本”进行分析和应用。
2.内容紧凑:紧紧围绕机会成本的概念这唯一的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概念剖析,案例分析、生活现象思考等进行应用和拓展。导入问题、再案例分析、再提问,再测试、再拓展应用、最后布置作业,这几个环节都紧紧围绕机会成本这一唯一的内容展开。
3.方法科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请客吃牛排、谈朋友、毕业后就业还是提升学历、辩论赛等);学生熟悉的场景(图书馆、运动场、教学楼、自修室)、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学生自己担任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这些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4.目标明确,注重实用:高职教育应该注重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纯理论的记忆。微课紧紧围绕机会成本的概念层层展开,但并不局限于概念的分析。从要点的梳理,实例计算,生活现象分析,都围绕着“如何将机会成本应用于生产决策以及生活决策各个领域”这一主题展开。
5.设计完整,层层递进:有导入,有总结,有课后作业。这几个环节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狭义到广义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四、手法多样
(一)现场采访,提出问题
选取了两段关于“请客吃牛排后学生反应”的视频采访,先作为问题导入,在学习完机会成本知识后,再次通过视频,对导入问题加以解答,前后呼应。
(二)动画呈现,分析问题
通过卡通花生、卡通玉米、卡通大豆形象用第一人称回答问题,可以代替老师平铺直叙的讲授,让画面可以更加生动有吸引力。
(三)场景对话,进行测试
选取了图书馆学生互相讨论“机会成本”概念的对话,检验学生对机会成本是否理解,可以让问题更贴近学生身份。
(四)学生提问,师生互动
设置了学生提问环节,并让学生配音,避免了教师自问自答的单调模式。
(五)预告辩论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后续活动将通过一场辩论赛——“大学生应该先就业还是应该继续提升学历?”可以体现学生为主体,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