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课性质及其在课程中的位置:
本微课是围绕公共选修课《初级韩语》课程第一课“韩文从哪来”知识点展开,是学习韩文字母和发音前的一次绪论课。
本微课设置的初衷:将“韩文从哪来”的知识点与韩国历史知识和汉语知识结合对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对比学习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在趣味学习中理解韩文的起源和结构,为韩语发音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韩文的创制原理与结构特点;(2)理解:创制韩文时的历史背景;(3)运用:将韩文的创制原理和结构与汉语对比,找出其异同点,从而加深理解。
2)能力目标:启发学生思考,提高语言之间对比学习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跨文化意识。(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1)学生通过观看韩剧对韩国历史已有部分了解。(2)学生对汉语和汉语拼音的特点和结构已有一定了解。
2)能力水平:(1)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对比学习能力。(2)缺乏跨文化意识。
3)学习特点:(1)对韩语和韩国文化有较大兴趣,对韩语学习有较大热情。(2)自学能力不强,持久性差。
四、微课内容整体安排:
1)课程引言。 2)儿歌导入。 3)韩文的创制背景。 4)韩文的创制原理。
5)韩文的特点与结构。 6)总结及课后思考。 7)结束语。
五、重点难点:
重点:韩文的创制原理与结构。
难点:韩文的结构特点及与汉语的对比。
六、微课教学手段:
1)教师通过案例法、启发法、指导联系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思考中理解韩文的创制过程。
2)在重点内容和课后思考部分采用问题引导和总结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汉语知识,理解韩文的文字特点和结构。
3)教学过程中借助韩文儿歌、视频、动画、电视剧短片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七、课后拓展:
1)学生在课后,结合已掌握的汉语语言知识,与课上学习的韩语文字特点和结构知识,找出表示和平的“和”及其对应的韩文“화”在文字构造上有何异同点,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2)结合韩剧内容,理解韩文的创制过程,强化学习效果。
八、教学总结与实施成效:
1)与汉语和汉语语言知识的结合对比,有助于解决重点难点,加深了学生对韩文特点和结构的理解,同时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韩文歌曲、视频、动画等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丰富了教学手段,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重难点部分采用问题引导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做到了“学中思”、“思中学”。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