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微课根据《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版)综合教程》第1册,第四单元的知识点——委婉语——设计制作。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鉴于本单元课后练习3涉及到知识点Euphemism(委婉语),本微课设定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委婉语、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中具体的知识点目标即为通过教学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委婉语使用的原因和常见的委婉语用法。学生在学习该微课后能够掌握委婉语的意义、出现的原因,能听懂并使用一些常见的委婉语。更高的能力目标是通过启发学生探索中英文委婉语的异同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该微课的设计主要使用了情境教学法,并参考了美国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梅瑞尔 (Merrill, M. D) 教授提出的五星教学原理模式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在环节上围绕激活旧知、示例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四个方面开展。也就是说,通过精心设计的四个环节——“例子导入主题、提问介绍委婉语、讨论教学重点并举例学习、复习核心要点”——开展教学。
此外利用动画、影视播放等手段打造一个生动的数字化课堂。并通过情景带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实现过程的优化。
微课内容分为四步:片头、导入、重点讲解、总结与作业。
1)片头(10秒): 制作人在短暂的片头中以文字的方式点出该微课的学习重点——Euphemism(委婉语)以及出自的学习单元。
2)导入(1分15秒):这里微课以一个幽默的电视剧片段作为例子,展示了一个实用委婉语的情境,从而导入学习要点euphemism。这其实也是一个激活旧知的环节,以这个例子让学生回忆在英语学习中(甚至是母语使用的经验中)遇到的类似情况,从而进入一下环节——委婉语的定义。
3)重点解析(7分钟):在这部分中,此微课以小男孩的动画人物与教师的互动推进教学重点讲解,解决了什么是委婉语、为什么使用委婉语、什么场合用委婉语这几个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这一部分中设计者让教师梳理主线,以手绘视频给出委婉语的定义,接着让小男孩这一角色把学生带入进学习情境,跟教师共同探讨人们为什么会使用委婉语、什么时候用委婉语这两个教学难点。在难点解释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分类举例的方式指出委婉语使用较多的几大场合和语言例子,其中也插入原声视频做例子让小男孩引导学生总结出响应的答案。
4)总结与作业(2分钟):这部分中教师与动画人物一起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知识技能只有融汇贯通地转移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确保学生掌握该技能,因此课后的任务是让学生搜集阅读和听力中遇到的委婉语并与汉语中的委婉语比较异同,这也是强化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培养他们批判思维的一个任务。最后视频的结束也是特地设计了一个“尝试应用、融汇贯通”的例子:在这个场景中动画人物学以致用地说了“Let me first answer the natural call”并结束了与教师的对话。
该微课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选题来看,本微课视频的教学重点是该单元课后练习涉及到的一个较小的知识点——委婉语。委婉语不仅是一个语言点,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技能点,其本身就是有一定趣味性、实用性、也相对比较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解清楚。因此凝练、清晰、实用且内容丰富有趣是这节微课的特点之一。制作者在十分钟的视频内融合了讲授、示例、问答、启发、带入情境等多种教学手法和变换的内容展示策略(如手绘定义、动画互动、视频范例)启发学生的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巩固教学重点,以实现所订的教学目标。例如,制作者在有限的微课时间内安排了相对较多的原声视频,它们既契合教学重点,又能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原汁原味的语言示范素材,除此之外还诙谐幽默,大大增加了视频的趣味性和可看性。
此外,本视频的一个主要特色与创新点是借鉴了情境教学法、设计动画人物与主讲教师进行互动,让学生更好的把自己代入到学习者的身份中,从而优化微课的教学效果。以往微课中难以避免的“一言堂”、以教师为中心、缺少师生互动、以及由上述原因造成的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也是现阶段微课被普遍存在的弊端。为了尽量避免这些弊端,增加学生的观看和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共鸣,此次参赛微课作品主要借鉴了情境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即除了教师出镜讲解教学重难点以外还设计了一个小男孩的学习者角色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的情境。由这个小男孩来提问、或是回答、或是总结、甚至是犯错误,带动教学环节一步步进行。这样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言堂”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到了一个相匹配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在微课中选用的视频也都是贴近生活的片段,学生会直觉的拿他们跟自己以往的生活习惯和已知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强化教学重点在他们脑海中的记忆。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