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理念
音乐欣赏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是一门艺术类美育课程,是素质教育中的主要课程之一。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音乐基础常识以及鉴赏音乐作品,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知识的积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文化艺术,懂得如何科学地欣赏音乐作品,并培养他们对作品的审美与分析能力,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整体素质。
2、教学目的
本节微课旨在通过讲授音乐构成要素之一的节奏的基础知识以及鉴赏不同节奏类型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主动感受节奏魅力的热情,从而提高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1)知识教学目的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了解中外音乐发生与发展的线索——音乐文化在当代人类文明社会中的作用。本节微课的目的是通过节奏概述,让学生了解节奏定义、节奏要素以及特殊节奏类型等内容,初步学会通过感受节奏进而鉴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的
具有一定的鉴赏优秀音乐作品的能力,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增强自身人文底蕴。本节微课的目的是通过节奏概述,让学生初步掌握聆听节奏的方法,学会表达不同节奏类型带给人们的不同体验。
(3)思想教育目的
本节微课的目的是以科学的美学鉴赏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能力,并能自觉抵制低庸音乐的侵蚀。
3、教学重点
节奏的构成元素。了解节奏的构成元素,通过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感知节奏的构成元素的,给出任意音乐作品能够大致表达出节奏构成元素的作用,掌握单一元素与多个元素对音乐作品影响程度的初步辨析能力。
4、教学难点
切分节奏与切分音。了解切分节奏与切分音的概念,通过典型音乐作品感知切分节奏的魅力,懂得切分节奏、切分音与一般规律节奏类型的不同之处。
5、教学方法
本节微课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形象直观法、归类比较法、情感体验法、案例教学法以及互动教学法等。
(1)教师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简便易行且为多数音乐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使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知识及音乐常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
(2)形象直观法
教师展示实物、图片或利用电化教具等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法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归类比较法
构成音乐作品的各种因素,都有一定的相对性。音乐作品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取决于各种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和谐、有序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欣赏相同音乐作品,不同表达手段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按体裁品种、风格色彩、古今中外、演唱方法、乐器种类等进行比较。
(4)情感体验法
体验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
此外,案例教学法与互动教学法的配合使用,能够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互动中分享案例,在分享案例中互动。
6、教学过程
(1)导入
本次微课教学中,采用一次全场互动加上一个案例分享,引出基本概念。在视频中,导入的部分为00:27-02:14。其中,一次全场互动的内容采用了四四拍节奏的绕口令训练,同时利用节拍间隙加入若干小型呐喊装饰拍点,丰富互动内容。一个案例分享采用了国外的纯打击类作品(无旋律、无和声,仅有节奏的呈现方式),突出节奏的音乐魅力。
注:钢琴伴奏是选修课程的学生,录制现场演奏的开场旋律是原创作品。
(2)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课程导入,了解节奏的的定义
通过案例分享,了解常见节拍类型
通过案例分享,了解节奏基本要素
通过简单讲授,了解特殊节奏现象(切分节奏与切分音)
(3)总结和结束课程
在案例分享与全场大互动中回顾课程、结束课程。案例采用了拉丁风格与非洲音乐多种节奏类型相融合的作品,节奏热情奔放,互动强烈。
7、教学效果及总结
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经典案例的精选,课堂互动的常态化等使得枯燥、难懂的概念更加直观、生动、易懂,较好实现本次微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对节奏做了一个宏观的简洁的概述,同时为后续关于节奏的系列精讲课程做好铺垫。
8、课外阅读
(1)网络视频公开课——耶鲁大学《聆听音乐》
(2)教材《聆听音乐》(中文第五版)
(3)《破铜烂铁打着玩儿》网络视频完整版
(4)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巴伦博伊姆指挥)中的《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完整版
(5)《RiverDance》完整版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