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动机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最多的课题,关于动机的理论很多,比如享乐理论、本能理论、驱力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唤醒或激活理论等。各种理论从不同侧面对人类的动机作了不同的解释。本章的教学重点放在介绍影响比较大的本能理论、习性论、认知理论和归因理论。早期的动机理论主要来源于心理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讲述早期动机理论中的麦独孤的本能论和劳伦兹的习性论。 麦独孤的本能论在20世纪30年代前曾风行一时,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其在背后为行为起推动作用,是策动和维持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本能的核心是情绪体验。我国心理学家郭任远用“猫不吃老鼠”甚至“猫怕老鼠”的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的缺陷。同时期的行为主义批评本能论缺乏自然科学的根据,没有实验支持。另外,本能论没有考虑人的社会化问题,以及客观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虽然本能论不能解释今天意义上的动机,但是激发了人们探讨人类行为动机的兴趣。 劳伦兹1973年由于在动物行为学方面的开拓性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习性论认为,每种动物都有该物种特有的行为,即习性。而习性的获得关键期尤为关键。习性一旦形成在个体身上就会固化,成为一种内在的动机。劳伦兹关于习性论的理论以及“关键期”概念对发展心理学影响重大。但在现实中,遵守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应注意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