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本次课程简单介绍了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冠心病的挑战与临床诊疗策略是什么?冠心病导致的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年发病率超过300万人次,平均每10秒钟发生1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和继续增长的发病情况,临床工作的策略应该是发现和探索导致猝死与心肌梗死的易损病变和肇事病变,发现具有这样病变特征的“易损患者”,有针对性地治疗,才能根本上降低冠心病事件。 2、面对这样的挑战,实现上述重点攻克的策略,影像学具有哪些能力?首先,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解剖学特征能够实现影像学的观察与评估。例如,无创的CT成像技术,能够观察斑块的分布、负荷程度、狭窄程度、病理学特征等,而左主干和分叉口病变、非钙化斑块、局部严重狭窄等是不稳定斑块的主要特征。其次,目前影像学技术(如血流储备分数CT、磁共振和核医学心肌灌注等)能够评估某一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导致缺血及其供血心肌的缺血情况,而心源性猝死都是由于血管腔的突然闭塞,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和严重心律失常所致。第三,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以及分子靶向成像技术,将会更加清晰观察斑块的纤维胶原组织、巨噬细胞等,从而判断破损的高危斑块,这些技术统称为“分子影像学”,目前正在研究阶段。 3、影像学的研发方向:对冠状动脉斑块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要求影像学技术向精准、高分辨和功能学方向发展。目前临床所用的CT、磁共振(MRI)、单光子发射断层(SPECT)、导管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OCT)等,目前仅实现了对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斑块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初步评价,特别是有创的检查技术难以普及推广。未来要求影像学技术向更精准的分子成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