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本讲内容名称叫做“邓小平的‘猫论’”,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第七章《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的内容,主讲人把邓小平的“猫论”作为一个小专题来加深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理解和讲解。主要分为三方面的内容,即“猫论”诞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启示。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国际和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后社会存在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的质疑,在这个争议的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怎么发展,道路怎么走?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始。国内改革开放初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涌进,党和社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80年代三次腐败高峰,“官倒”现象较为突出。邓小平面对这种局势,做出“三个有利于”、“姓资姓社”等著名论断,“猫论”在争议的时代背景下诞生。 从一幅画引出“猫论”的内容。“猫论”发展过程中有三个时间点:1962年,“猫论”的内容公之于众;1978年改革后,“猫论”并没有被社会顺利广泛地接受。案例中透视着这样的一个道理:中国的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由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告诉我们:只有实践才会检验出改革是否成功,争议的对错。这篇文章开启了中国改革思维的大门;1991年上海内部讲话挑明了“姓资姓社”的问题,作为序幕拉开了1992年南巡谈话。南巡谈话再次说明改革后“猫论”的影子随处可见。 “猫论”经过发展,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华西村的改革再次证明了“猫论”的可行性,它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使中国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提高起来。 当下,中国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从邓小平的“摸论”到习近平的“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从“猫论”到“富论”,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总结为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只有改革,才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