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在这节微课中,主要向学生介绍蛋白质变性和复性的概念及相关知识。一开始从人们常见的养生误区“鸡蛋和豆浆不能同时食用”引出蛋白质变性的概念。为了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介绍了蛋白质变性学说最早是由我国的生物化学家吴宪先生提出来的。然后介绍生活中蛋白质变性的例子,精美的烤大虾和煎牛排照片进一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接下来总结一下引起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以及变性蛋白质的特性,强调变性蛋白质活性丧失。这时候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豆浆和鸡蛋能否同食?这部分内容采用欲扬先抑的策略。引导学生豆浆中存在胰蛋白酶抑制剂,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而鸡蛋中存在大量蛋白质,这时候再问学生豆浆和鸡蛋能否同食,有同学就会回答“不能”。此时,教师反问学生:喝豆浆的时候豆浆都是煮熟的吧?告诉学生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煮豆浆的时候胰蛋白酶抑制剂加热变性,因此失去生物活性,不会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这时候学生恍然大悟,即解决了一个生活中困惑的问题,对蛋白质变性的概念也熟练掌握了。这部分教学时间较长,因为是教学重点内容。 煮鸡蛋是蛋白质变性的过程,熟鸡蛋能否变回生鸡蛋呢?引出蛋白质复性的概念。介绍完概念后,和学生一起分析蛋白质变性和复性的实验结果,并由此给学生扩展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对二硫键形成的作用。实验结果分析完,自然引出Anfinsen的著名论断。 接下来介绍可逆变性和不可逆变性,并再次问大家谁见过熟鸡蛋变回生鸡蛋?大家都没见过,此时引出关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报道:科学家将熟鸡蛋变回生鸡蛋,学生顿时两眼放光,很好奇。简单介绍后让他们回去看论文原文,了解事实的真相,该论文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蛋白质变性与复性的理解,并且扩展他们的科研的认识。课程至此结束。总体来说,这段课程内容将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紧密结合,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结合科研上的进展,引导学生阅读科研论文,拓展知识面。 微课制作形式采用现场讲解,结合PPT,多方面诠释知识要点和难点,更好地展现教学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