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本节课程的设计遵循专业知识主线与课程思政主线相互交织的原则。在专业知识主线方面,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宏大背景下展开叙事,从“国学”与“科学”的差异中,聚焦中国“古农学”。力求在总体上呈现由大到小的聚焦式思维方式。而在课程思政主线方面,则从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为出发点,由中国话语上升到文化自信,并在文化自信中寻求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培育。力求在总体上呈现由小到大,层层递进的思维方式。 由此,一方面,既能避免思政元素的集中出现,而导致专业知识讲授的淡化,又能以专业知识论证思政元素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实现以专业知识支撑思政理念的目标;另一方面,以思政元素有效提升专业知识的品味、内涵、价值与意义。 1.教学重点: 什么是“古农学”。本讲内容不反对以科学语境解读中国传统学问——古农学知识体系的合理性,但更加重视以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解读作古农学知识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教学难点: 古农学,是一门形成于国学语境下的中国传统学问,区别于西学语境下的现代农业科学。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在科学教育贯穿学生全部学习历程的客观条件下,讲授一种区别于科学范式的知识产生路径——中国传统学问,是本讲内容的难点所在。因之,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着手,在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合理使用对比法当能有效解决这一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