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 救亡图存是核心目标
  - 五四时期关注社会改造
  -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键问题
    - 为何马克思主义在多种思潮中脱颖而出
    - 西方理论如何在中国生根开花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 十月革命前已传入
  - 五四运动后正式传播
  - 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竞争中广泛传播
- 二十世纪初的思潮碰撞
  - 社会主义流派复杂
  - 资产阶级民主派左翼同情但不主张阶级斗争
  - 右翼坚持阶级调和论
    - 实质为控制工人运动
  - 改良派鼓吹实用主义
    - 主张社会改良
- 国际上的马克思主义论战
  - 巴塞尔代表大会击败普鲁东主义
  - 海洋代表大会开除巴库宁
  - 马克思批评拉萨尔机会主义
- 国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 问题与主义之争
    - 胡适反对社会革命论
    - 李大钊强调主义指导问题
  - 社会主义论战
    - 研究系否认无产阶级存在
    - 马克思主义者论证社会主义必然性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 科学真理性的优势
  - 结合中国具体国情
  - 形成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
- 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
  - 毛泽东时期的革命道路
  - 邓小平时期的市场经济建设
  - 习近平新时代的理论传播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 拓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途径
  - 提供全新选择解决人类问题
-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 青年大学生的责任
  - 理论科学光芒指引复兴道路
- 本课要点总结
  - 马克思主义在论战中广泛传播
  - 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形成
- 课后思考题
  - 中国经验到中国方案的转变体现什么
  - 中国方案相比西方模式的优越性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