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菌结合现象的发现
  - Liedberg和Tatum于1946年至1947年发现
  - 在大肠杆菌K12品系中证实
  - 定义及条件: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传递DNA
- 结合作用的定义
  - 通过直接接触传递大段DNA
  - 包括遗传信息转移和基因重组
- 实验验证结合作用
  - 利用大肠杆菌两株多重营养缺陷型实验
    - 菌A和菌B在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
    - 混合培养后出现少量菌落,证明基因重组
  - 戴维斯设计U型管实验
    - 中间放入微孔氯膜阻止直接接触
    - 左右两臂分别放入菌A和菌B
    - 培养结果无菌落,证明需直接接触
- 大肠杆菌结合作用过程
  - 条件一:性状略异的两种菌株
    - 雄性菌株含F指令,有性菌毛
    - 雌性菌株无F指令,无性菌毛
  - 条件二:直接接触
    - 性菌毛形成结合管
    - F正菌株DNA单链裂口并解开
    - 单链DNA经结合管转移到F负菌株
    - F负菌株合成互补双链,形成新F指令
    - F负菌株转变为F正菌株
- 结合作用总结
  - 需要性状略异的菌株和直接接触
  - 通过动画展示大肠杆菌结合作用机制
- 扩展思考
  - 其他大肠杆菌结合方式
  - 能进行结合作用的其他微生物种类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