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偏振
  • 标题:光的偏振
  • 作者:王亚雄
  • 学校:长安大学
  • 组别:理工
  • 评论:12 条
  • [1楼] 全国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8-08-21 11:00:58

    专家组综合评价意见:1.微课作品材料完整及技术规范;2.作品选题属于重点内容教学,有一定示范性;3.作品教学设计内容完整,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案合理,教学过程设计细致;4.微课讲授用小实验将讲授问题导入,有启发性;5.教师讲授,问题、概念、思路和逻辑清晰,内容显示简洁明了,主线突出;6.多媒体动画手段运用恰当,教师教态良好,语言准确清楚,助讲效果良好;7.课程小结,前后启发解答呼应,有应用拓展与引导思考。作品改进意见:整个讲授呈现出“教”很好的效果,但“导”的效果不足,教师的教态引导、语言节奏与内容显示(关键细节不够)及动画运用紧密配合,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上的效果需改进,应适当增加与学生互动。内容上的理论深度要加强,教学要体现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教学要上升到理论层面。
  • [2楼] 省级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8-06-12 10:29:44

    微课作品材料完整及技术规范。作品选题属于重点内容教学,有示范性。作品教学设计内容完整,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案合理,教学过程设计细致。微课讲授用小实验将讲授问题导入,有启发性;教师讲授,问题、概念、思路和逻辑清晰,内容显示简洁明了,主线和重点突出;多媒体动画手段运用恰当,教师教态良好,语言准确清楚,助讲效果良好。课程小结,前后启发解答呼应,有应用拓展与引导思考,整个讲授呈现出“教”很好的效果,但“导”的效果不足,教师的教态引导、语言节奏与内容显示(关键细节不够)及动画运用紧密配合,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上的效果需改进。
  • [3楼] 省级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8-06-07 11:54:07

    课程设计合理,导入趣味性强,讲课条理清楚、教态大方,应适当增加与学生互动。
  • [4楼] 省级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8-05-22 14:58:31

    由魔术引入教学,具有吸引力和一定的互动性,不足是缺少总结。
  • [5楼] 校级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8-04-07 09:22:00

    初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王亚雄老师的微课教学课件: 光的偏振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是《大学物理》课程中波动光学这一章的一个知识点。本节微课通过魔术表演引入课程,在介绍概念之后逐步展开内容,最后再以魔术表演结尾。 课件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较合理、声音清楚,有一定的独特性。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 教学形式 新颖,教学语言规范、清晰,有一定感染力;教学逻辑严谨,相关知识点、教学内容等讲解清楚,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效果好。教师仪表得当,教态自然,能展现良好的教学风貌和个人魅力。
    作者-王亚雄回复:
    非常感谢专家的点评和肯定,也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莫大鼓励!
  • [6楼] 校级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8-04-05 18:05:59

    初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有字幕且很清晰,讲述从魔术引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随后逐步深入,通过语速适中、抑扬顿挫的讲授,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并且重点突出,收效很好。
    作者-王亚雄回复:
    非常感谢专家的点评与鼓励,我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 [7楼] 校级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8-03-30 11:05:33

    初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本微课将光的偏振引入的很独特,也很自然。在介绍偏振现象时也很清晰,并能结合常见的光进行分析,但最后的结尾稍显匆忙。
    作者-王亚雄回复:
    非常感谢专家的点评和建议,我会认真总结这次微课的经验,将其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 [8楼] 校级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8-03-29 10:48:51

    初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仪容端正,魔术引入有吸引力。 内容 丰富,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尾呼应。
    作者-王亚雄回复:
    非常感谢专家的点评与鼓励,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
  • [9楼] 校级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8-03-22 15:33:03

    初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对光的偏振现象及其应用进行了清晰和形象的介绍,语速适中,讲述清楚,效果很好。商榷:举例中关于汽车大灯在夜间会车时引起的眩晕问题,实施中是不是还有别的制约因素要考虑?
    作者-王亚雄回复:
    非常感谢专家的点评与鼓励,今后我会继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关于微课中车灯引起的眩晕问题,我只是介绍了一种设计理念,但是把它落实到行业标准是一个很严格和严肃的问题,牵扯的因素较多,所以至今未能付诸实施。非常感谢!
1  第1/1页 

 姓名:

 学校:

 院系:

验证码: 7358

评论/评审说明:

·仅显示作者在个人中心-评论管理中审核公开的评论内容,未审核的不显示。

·交流活动分校级、省级、全国三个环节。校级由学校组织评审、省级由省厅或省级承办机构负责、全国由组委会负责组织。

·为了保障公平性,对各阶段的评审专家均采用匿名显示,分别为“校级评审专家”、“省级评审专家”、“全国评审专家”。

·专家评审意见均显示在“专家点评”里。其他用户的评论显示在“网络交流”里。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