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楼] 一中-佟星 - 评论于:2015-07-14 09:36:55
作者-刘常飞回复:佟星的原贴:
刘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本字,由一木一横组成。一木泛指树木;一横指土地,这一横被木字之干(竖)向下穿越。 本,其音通奔,所以,本字之意为:树木通过主干向地下奔放的规律。 因此,可与根组成根本。 以上注解是有问题的,因为木为象形字。象树木之形,象树枝、树干、树根的样子。 -
[22楼] 杨木栅子中心校-崔艳 - 评论于:2015-07-14 08:25:04
作者-刘常飞回复:崔艳的原贴:
刘老师的讲座对我们的正确写字有着重要的指导,特别是作为老师的我,特别有感触。谢谢刘老师。
平时多留心,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个意思?要敢于提出异议。比如:永錫尔类中錫真的是通“赐”讲嘛? -
[23楼] 承德市竹林寺小学-刘文龙 - 评论于:2015-06-30 17:05:55
作者-刘常飞回复:刘文龙的原贴:
刘老师的课,分析准确到位,图文并茂,点赞!
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部分文字不够清晰,例如“冃”的篆字,“冕”的篆字,可以通过安装篆字字体库解决这个问题。 -
[24楼] 石油高专-王丽 - 评论于:2015-06-25 14:56:18
作者-刘常飞回复:王丽的原贴:
讲的好,看了以后才知道有的字自己一直在错写
日在草上为“早”,日在草中为“莫”(暮),日在树下为“杳”。 古人称日升而天地分明为“旦”,称日落而天地不分为“莫”(通“暮”)。 许慎《说文解字》: 暮,日且冥也。从日在艸中。 翻译: 暮,太阳快下山。字形采用“日”作边旁,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
[25楼] 西南民族大学-刘梦 - 评论于:2015-06-24 22:08:01
作者-刘常飞回复:刘梦的原贴:
刘老师的讲解非常的生动有趣,让我这个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产生兴趣。看了之后才知道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国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听课之后才知道每一个汉字背后原来蕴含着很深厚的知识,真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认真的重新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字。看过这个视频中许多汉字的演变之后,突然让我想去之前曾经看过南怀瑾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中国的汉字比起世界上很多的其他文字要高明许多,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由许多偏旁部首组成,而且每一个偏旁部首都有其象形性,使之拆开就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这就使得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在许多古老文明的文字(比如古埃及的文字)都失传时,汉字却历经千年,作为后代子孙我们仍能看懂我们祖先留下的许多珍贵记录,中华民族历经坎坷仍能屹立世界,其中就有中国汉字的功劳。真心希望将来有机会还能听到您更多更精彩的课程。
一个非汉语言专业的人,能涉猎汉字研究领域很难得。看了我的视频能写下这么多字,让我着实感动。有机会我们共同探讨感兴趣的汉字背后的道理。贤:“臤”是“賢”的本字。臤,甲骨文 = (臣,朝庭官员)+ (又,抓、掌握、管理),表示善于管理的大臣。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臤”作为单纯字件后,金文 再加“貝” 另造“賢”代替,表示善于理财。造字本义:善于理财的大臣。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古人称善于理财为“贤”,称心灵手巧为“惠”。 许慎《说文解字》:“賢,多才也。从貝臤聲。”翻译:贤,多才多能。字形采用“贝”作边旁,“臤”作声旁。 -
[26楼] 承德民族师范学院-胡显林 - 评论于:2015-06-24 11:17:34
作者-刘常飞回复:胡显林的原贴:
常飞老师风采依旧,稍有点发福。哈哈,看着视频,仿佛又回到了母校课堂。老师加油,挺你!
毕业好几年未见了。还能关注微课你很不简单。 万,甲骨文 像尖头 、大螯 、有尾 的蝎子。造字本义:数量巨大的蝎子。大约远古时期中原地带蝎子数量巨大,因而借蝎子代表巨大的数目。金文 加一只手 ,表示捉蝎子 。篆文 误将蝎子的双螯 写成双手的形状 。隶书 又误将双手形状 写成“艸” 。魏晋时期楷书“萬”被“万” (由表示永恒无尽的符号“卐”演变而成)字代替。 -
[27楼] 隆化县茅荆坝中心小学-王唯嵬 - 评论于:2015-06-24 09:25:48
作者-刘常飞回复:王唯嵬的原贴:
感谢老师
丈,篆文 = (午,即“杵”的变形)+ (又),造字本义:扙,手持棍杖。隶书 将篆文的“十” 与“又” 连写,严重变形,字形的“持杖”线索消失。当“丈”的“手持棍杖”本义消失后,再加“人”另造“仗”;加“木”另造“杖”;加“手”另造“扙”代替。 -
[28楼] 唐山师院-金继娜 - 评论于:2015-06-23 19:29:31
作者-刘常飞回复:金继娜的原贴:
刘常飞老师的微课,内容清晰明了,让我受益匪浅,信息发达的今日汉字书写备受忽略,使我再次意识到教学的同时渗透汉字的发展变化,从源寻找错根。
说得好。下面一个小知识也许对你有用: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意思是:天垂下图象,体现吉凶,用来让人察视。小篆从二,二是“上”字,表示上天,三垂“小”是日、月、星。人们从天上的图纹上观察,来考察时势的变异。示部的字,都是与神事有关的。按:甲骨文、金文的“示”字形,一说象男性生殖器之形,是“人类生殖器崇拜”的反映;一说,象上古当作自然神来崇拜的桌石,是灵石崇拜的反映;一说,象祖先神之形,“宗”字即表示设神主于庙以祭。隶定以后,一分为二:放在字底,写作“示”,放在字左,写作“礻”。凡从“示”的字,大都与崇拜、祝福、鬼神、祭祀有关,例如“福、祝、祟、神、祀、祭、祈”等。 -
[29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张丽 - 评论于:2015-06-21 17:44:48
作者-刘常飞回复:张丽的原贴:
听刘老师的课 有一种 身临其境的感觉 ,刘老师多传作品啊
好的,再给你讲点,也许对你有用。 小:“物之微也。从八,|见而分之。”丨,表示未加剖析完整的木。《说文》意为:小是微小的物体。与八表示的分别的意思有关,出现完整的木就分析剖开它。按:甲骨文的小、少是一个字,按裘锡圭的意见,都是沙、砬、灰尘等细小的物的代表符号。另从“沙”字从“少”亦不得证。现在出的字书,一般“小”部包括在“ ”形体的字,如“尚、尝、光”等,但“ ”与“小”义无关,如“尚”的两笔“ ”是由八字演变来的,本从八向声。又:“光”,篆作 ,从火从人,楷书上部变成“ ”。 从“小”的字,如“尖”(上小下大为尖)、“雀”(小隹为雀)以及简化字“尘”(小土为尘)等合体字中的“小”起一定的会意作用。 “肖”字,从肉小声,“ ”是“小”的变形。 “京”,篆作 ,本是建筑在高处的瞭望塔之类,“小”是由小土堆等建筑物变来的,与“小”无关。 -
[30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李洪涛 - 评论于:2015-06-21 17:42:28
作者-刘常飞回复:李洪涛的原贴:
刘老师 讲的栩栩如生 听的我津津有味 ,刘老师 要多发表 作品。听刘老师的课 是一种享受。
希望对你有用:“無”:“亡也。从亡,无声。无,奇字也。通于元者,虚无道也。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据《段注》本)“奇字”,指古文中的错别字。“通于元者”,是说《孝敬》纬文“上通元莫”,一本“元”作“无”。“元莫”,指元气寂寞;“无莫”,指虚无寂寞。二者意义十分相近,所以“无”字通“元”。“屈”,倾。天倾西北,西圆的天体不复存在,故称无。《说文》意为:無是亡失或没有的意思。无是無的错别字,在《孝敬》中与“元“字相通,是虚无之道的意思。王育说“天的西北倾斜不正叫无。”照许慎说,無的本义是虚无,无是無的奇字。其实,無是舞的本字。按:“无”在《说文》中不是部首,过去有的字典立过“无”部,而现在不少字典也不立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也不立“无”部。 -
[31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王鹤 - 评论于:2015-06-13 13:12:02
作者-刘常飞回复:王鹤的原贴:
刘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引导学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说文》中对“宫”的解释是:“宫,室也。从宀,躳省聲。”在《尔雅•释宫》中,明确指出:“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大概在西周末至春秋时代,宫的含义有了略微的变化, 《诗•豳风•七月》中有这样的描写:“上入执宫功。”宫,室,指统治者的住宅。宫仿佛从“古人居住的房屋”这一层含义有所变化,我们能够看出,宫略微带有了贵族色彩,开始指“宫均指为贵族统治者的享宴、祭祀、治事和居住之所。”,但“宫”的基本含义并没有改变,还是指人们居住的房屋。 -
[32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张静波 - 评论于:2015-06-07 09:41:03
作者-刘常飞回复:张静波的原贴:
刘老师的课鞭辟入里,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和其他听课者受益匪浅。
3、“齿”字释义: * 甲骨文“齿”字是嘴里正中有四颗牙齿的形状,其本意是“门牙”。 由于牙齿的多少与年龄的大小有关,所以“齿”字能指代“年龄”。(eg:“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另外,齿的引申义有“不齿,不屑一提”。(eg: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门齿是两两并列、形状相同的,由此,“齿”字又可以引申为“与之同类”。“不齿于人类”意为“与人类不同类”,实指禽兽,这是一种蔑视、怒斥的说法。 -
[33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苏梦雪 - 评论于:2015-05-10 13:47:29
作者-刘常飞回复:苏梦雪的原贴:
看完刘老师的视频,我突然发现现在的小学教师是很有必要去学习许慎的《说文解字》。并从这个微课的问题出发,凡事是很有必要知其所以然的。最后,预祝老师微课比赛成功。
“文”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正立的人形。最上面是头,向左右伸展的是两双臂,下部是两腿,胸前刻有美观的花纹,金文的形体基本上同于甲骨文,小篆则把胸前的花纹省略了。“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整体速写”。 -
[34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刘丹 - 评论于:2015-05-10 10:52:49
作者-刘常飞回复:刘丹的原贴:
刘老师讲的很清楚,透彻,通俗易懂,让学生很快就能记住,印象深刻,这堂课合理自然,符合学生需要,还有就是老师学识渊博,必须支持!!!
“习”是个会意字。甲骨文 的上部用两根羽毛代表鸟的翅膀,下部是“日”表示鸟儿在日光下练习飞翔。由于“日”字与“白”字相似,所以在小篆中 误变成了“白”,楷书由小篆演变而来。简体为了书写方便只取了半个“羽”字。 -
[35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靳倩 - 评论于:2015-05-10 00:16:42
作者-刘常飞回复:靳倩的原贴:
很喜欢刘常飞老师的课,生动形象,容易理解!
纪,一个简单的形声字,从糸己声,在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的释义只有三个字,“丝别也”,也就是丝的头绪 《诗•大雅》:“纲纪四方。”《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于是纪引申出了纲纪的意思,也就是法度,准则。有时也特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如《吕氏春秋•孟春纪》:“无乱人之纪。” 纪,还可作记年单位,到现在通用的说法是十二年为一纪。李商隐《马嵬》诗:“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其中的“四纪”即四十八年,玄宗在位四十五年,差不多近四纪。 -
[36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李存 - 评论于:2015-05-07 13:35:58
作者-刘常飞回复:李存的原贴:
老师讲的非常细心,我了解到了汉子的魅力。有字幕就更加完美了
你提的意见很对。以后我会加上字幕的 -
[37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刘士贤 - 评论于:2015-05-07 11:40:30
作者-刘常飞回复:刘士贤的原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该学好汉字!然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好多人提笔忘字,写错别字。我们青年学生应该学好汉字。老师的微课教会了我很多知识,也激励着我努力学习汉字!感谢老师清晰的讲解
“相”的词义演变:甲骨文从目,从木,会用眼察视木材之意。本义为察视。《说文》“相”在“目”部,《辞海》也在“目”部。本义为省视,以目观木。《尔雅•释诂》“相,视也。”郭璞注:“相,察视也。”《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树。”《诗》曰:“相鼠有皮。”可见“相”字最初是个动词,读为xiàng。如:《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成语有“相机行事”。 从“察视”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第一个义项就是“占视”,即察看人的体态容色预言吉凶祸福,帮助人趋利避害。如《书•召诰》:“成王在丰,欲宅洛阳,使召公先相宅。”又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这里的“相”是动词。 -
[38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王嘉 - 评论于:2015-05-07 07:09:27
作者-刘常飞回复:王嘉的原贴:
我经常会提笔忘字,刘常飞老师的讲解让人印象深刻,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谢谢老师的讲解
年字的本义是“谷熟”,也即年成的意思。原本字形是上禾下千,甲骨文把禾写得很像穗长根深、叶子上扬下垂的庄稼,是个象形字。早期的金文把禾下的根须写成人形,很像一个人头顶或背着禾的形状,而且禾穗垂而向根,表示谷物成熟,字形从禾从人,成了会意字。晚期金文的年字又将人上的一点扩大便成了金文,人形由而变千。字形从人顶禾到从禾从千,是讹变的结果,这成了小篆的根据。《说文解字》说年“从禾,千声”,变成形声字,表示“谷熟也”。禾成熟才有收成,五谷丰登才有好年成,看来禾是年的基础,所以不管字形怎么变,都离不开禾。 -
[39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王宏 - 评论于:2015-05-07 06:41:18
作者-刘常飞回复:王宏的原贴:
刘老师以追根溯源的方式对易错字的讲解非常生动,知识点具体并且全面,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老师能再多做一些这样的微课帮助我们学习!
“玉”是象形字。甲骨文像用一根绳子串吊着三块玉石。金文和小篆都很像“国王”的“王”字,其实不一样,“王”字三横间的距离不相等,上空小,下空大,而“玉”字的三横则是等距离。后来为了避免与“王”字想混,所以才加上一点写为“玉”。这一点可以理解为玉也有不完美的瑕疵。 《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象三玉之连。|,其贯也。 译:玉,美好的石头。象三块玉连接之形。中间的竖是那穿玉的绳索。 -
[40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王宏 - 评论于:2015-05-06 22:38:08
刘老师的关于易错字的讲解非常生动,通过追踪汉字起源的方式帮助人们记忆易错字,给人以深刻印象,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评论/评审说明:
·仅显示作者在个人中心-评论管理中审核公开的评论内容,未审核的不显示。
·交流活动分校级、省级、全国三个环节。校级由学校组织评审、省级由省厅或省级承办机构负责、全国由组委会负责组织。
·为了保障公平性,对各阶段的评审专家均采用匿名显示,分别为“校级评审专家”、“省级评审专家”、“全国评审专家”。
·专家评审意见均显示在“专家点评”里。其他用户的评论显示在“网络交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