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研读——错写字解析
  • 标题:汉字研读——错写字解析
  • 作者:刘常飞
  • 学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 组别:文史
  • 评论:229 条
  • [41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于娜 - 评论于:2015-05-06 21:23:08

    于娜的原贴:
    刘老师的讲解很具体也很实在,现在电子产品很多,以至于很多人都会提笔忘字,我觉得多听很有好处啊!!
    作者-刘常飞回复:
    春:甲骨文 (林野) (太阳) (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春”的字形可以展开成一组充满诗意的动画: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造字本义:严冬之后,风和日暖,使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有的甲骨文 将“林” 改成“艸” ,表示严冬过后,大地回温时野草重新发芽吐绿。
  • [42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刘晓雅 - 评论于:2015-05-05 13:14:33

    刘晓雅的原贴:
    语言生动幽默,能够吸引听众的兴趣,感觉很有文化底蕴,尤其是在提笔忘字的这个时代,觉得会对我们的汉字文化有所启迪。
    作者-刘常飞回复:
    下面的内容请共勉:甲骨文”衣”字写成“”,金文写成“”或“”,是个象形字,从字形来看像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上边是衣领,下边是衣襟,那袖子还空着呢,小篆改成“”,《说文解字》说:“衣者,人所以蔽体者也”,不难看出,人们用来遮盖身体的东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衣服”。就是”衣”字的本义。
  • [43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周煜 - 评论于:2015-05-04 17:20:04

    周煜的原贴:
    谢谢刘老师的分享!不过我有两个小小的疑问。比如说像对“冒”字的部首写法进行区分,的确让中国人写字更规范,但我认为这么小的区别并不妨碍交流和实用,还有可能增加外国人学汉语的难度,使汉字难于推广。那么这些辨别的意义何在呢?第二个问题跟第一个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汉语是否应该适应实用需求而接受改变呢?您是怎么看待汉语的演变呢?比如说建国之后进行了汉字简化,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但有的汉字的样子脱离了它原本的含义,难以理解,比如简化后的“敌”和“适”难以想到跟舌头有关,“飛”本有“升”的含义,简化字“飞”中也没有体现。这些汉字失去了根源,也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
    作者-刘常飞回复:
    你的两个小小的疑问。比如说像对“冒”字的部首写法进行区分,的确让中国人写字更规范,但我认为这么小的区别并不妨碍交流和实用,还有可能增加外国人学汉语的难度,使汉字难于推广。那么这些辨别的意义何在呢?第二个问题跟第一个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汉语是否应该适应实用需求而接受改变呢?您是怎么看待汉语的演变呢? 我的回答:细微差别,其含义有天壤之别,不能混用。外国人学习更要着重指出其差别,这不是增加其学习汉语的难度,精益求精是提高其学习汉语的兴趣,我也教过外国人,你不指出其差别,他们可能会指出。第二个问题:汉字简化从古至今没有间断,建国后的简化利于汉字的书写,但是破坏了汉字的造字理据。我认为:简化对大众来说是有好处的,研究汉字的人不会局限于简化字的。
  • [44楼] 河北科技大学-迟承哲 - 评论于:2015-05-04 08:11:16

    迟承哲的原贴:
    在实际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实例:个别人以错字当成正确的,与人争论,当找到佐证时方醒悟。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之一,内涵博大精深,在历史发生了很多的演变,同时人为的想当然“个性了”很多变化,细微之处出现差错,久而形成习惯,甚至形成相传,扩大了错误的程度和范围。收看了刘老师的微课,收获颇丰,也许除了这些易错的字之外还有其他的习惯性错误,课程重点突出,实例准确,总结全面,对当前的广泛现象予以矫正,具有实际的社会意义和教学价值。感谢刘老师。
    作者-刘常飞回复:
    如此认真观看视频并作出评价实属难得,评价文字如此之多让我感动。下面的东西请分享:甲骨文中“休”,像一个人呆在树下休息,表示古人在野外劳作时,选择在能遮阳避雨的树下休息。 《说文解字》中:“休,息止也。从人依木”其造意是人依木以休,人是休的施事,依木是休的方式。 (本义只见于古文)如: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诗 • 周南 • 汉广》 休,象人息木阴。——《五经文字》 诚上休陛下余光。——《汉书 • 王莽传》 2、引申义 (1)、动词:歇息。 休,息也。——《尔雅》 景公猎,休,坐地而食。——《晏子春秋 • 内篇谏下》 斡流迁徙,固无休息,终则有始,孰知其极。——《鹖冠子 • 世兵》 光知时务之要,轻繇薄赋,与民休息。——《汉书 • 昭帝纪赞》 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史记 • 曹相国世家》 高宗中睿,休养生息。——唐 • 韩愈《平淮西碑》 现代汉语的用法: 休息 、休闲 、休养 、休整 、假休、退休、双休日 (2)动词:停顿,停止。 先生休矣。——《战国策 • 齐策四》 万物变化,固亡休息。——《汉书 • 贾谊传》 日夜无休时。——《史记 • 货殖列传》 止宫休舍。——《史记 • 高帝纪》 现代汉语用法: 休兵、休刊、休耕、休学 、休业、休战、休止、休止符 (3)动词:取消,离弃。 休妻、 休书 、休弃 (4)形容词:安适的,欢愉的。
  • [45楼] 河北大学-房芳 - 评论于:2015-05-03 20:46:41

    房芳的原贴:
    很好
    作者-刘常飞回复:
    “豆”字为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是指成食物的器皿,从甲骨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出,它像一个高脚的器皿,里面的一横相当于指事符号,表示器皿中的食物;上面的一横表示一个盖子(像咱们水杯啊、饭盒啊的盖子);在金文中省去了中间的那一横;篆文以及以后都承续了金文字形。 在最初的时候,豆主要是用于盛黍稷的主食,慢慢发展专用来盛肉,并发展成为一种祭祀用的祭器。在古书《国语※吴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觞酒、豆肉、箪食。”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都是盛肉的器具;在《周礼※考工记》中:“一豆肉,中人之食也”中我们可以看到“豆”在这里表示量器;大约在战国以后“豆”逐渐发展为祭祀用的器具。
  • [46楼] 中共承德市委党校-樊红敏 - 评论于:2015-05-03 15:34:17

    樊红敏的原贴:
    没想到自诩为文化人的我们其实天天在写错别字,嘻嘻,谢谢刘老师讲解
    作者-刘常飞回复:
    “家”字的含义 《玉篇•占部》:“家,人所居,通曰家。”《字汇•山部》:“家,妇谓夫为家。”《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韦昭注:“夫称家也。”《楚辞•离骚》:“泥又贪夫厥家。”王逸注:“妇谓之家。”《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十》:有妇人出赞室者……田无宇讥之曰:“出般室何为者也?”晏子曰:“婴之家也。” 在考古发掘出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中,我们都能找到先民养猪的遗物证据。而“家”字的下半部“豕”,被认为是指代了家庭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牲畜。因此“家”字的含义,从它产生一开始就透射出“安身立命之所在”的核心意义。
  • [47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子婷 - 评论于:2015-05-03 14:39:54

    马子婷的原贴:
    老师很自然引入要讲的知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引人入胜。所讲内容很具体,又追本溯源,兴趣感很强,使学生很乐意听。建议:如果能由一个知识点引伸更多知识,使学生更系统的记错字,我感觉效果会更好。
    作者-刘常飞回复:
    建议很好,这是我见到的除专家以外比较好的建议。
  • [48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刘梦 - 评论于:2015-05-03 09:11:06

    刘梦的原贴:
    非常好,看了之后有意思
    作者-刘常飞回复:
    臣与妾在封建社会里,地位都是比较高的,臣是社会的统治者,妾在一个家庭中虽位次于正妻,但也位于主人之列,有仆奴服侍。但是在上古之时,臣与妾都指奴隶,臣为男性奴隶,妾为女性奴隶。
  • [49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张馨文 - 评论于:2015-05-03 08:29:28

    张馨文的原贴:
    汉子属于中华民族的精品文化,文章内容复合发展规律,体现了汉子的重要性,只希望无论网络在发达,汉子的文化也要继续传承下去。
    作者-刘常飞回复:
    “习”是个会意字。甲骨文 的上部用两根羽毛代表鸟的翅膀,下部是“日”表示鸟儿在日光下练习飞翔。由于“日”字与“白”字相似,所以在小篆中 误变成了“白”,楷书由小篆演变而来。简体为了书写方便只取了半个“羽”字。
  • [50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谢美琦 - 评论于:2015-05-02 23:32:25

    谢美琦的原贴:
    听完课受益颇多,纠正了很多自己容易错写的字,以后会牢记在心!
    作者-刘常飞回复:
    刺(ci):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从刀,从朿,朿亦声。 本义: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剌(la):戾也。从束从刀。刀者,剌之也。 本义:乖戾;违背
  • [51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苏文旭 - 评论于:2015-05-02 23:13:15

    苏文旭的原贴:
    很受启发,学习到很多知识
    作者-刘常飞回复:
    “震”与“振” “震”与“振”音同,义相近但又有区别,有时不易辨别,容易混淆。比如:震动与振动、震荡与振荡,意思有何不同,怎样区别?又如,震耳欲聋与振聋发聩,其中的“震”与“振”,为什么不能互换? “震”表示震动的意思,如震动、震荡、震波、震感、震级、震撼、震源、震中、震耳欲聋、震古烁今、威震四方等。“振”也有振动的意思,如振动、振荡、振幅、共振、谐振、振聋发聩等。两者的区别是:震动指颤动、使颤动,如大地震动、房屋震动了一下、春雷震动了山谷等;振动则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往复运动。震荡有动荡的意思,如社会震荡、回声震荡;而振荡,除有振动的意思外,还指电流作周期性变化。“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而“振聋发聩”则是说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两者是有区别的。
  • [52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王旭 - 评论于:2015-05-02 23:09:11

    王旭的原贴:
    老师棒棒嗒,讲的很有意思,简单易懂。
    作者-刘常飞回复:
    “震”与“振” “震”与“振”音同,义相近但又有区别,有时不易辨别,容易混淆。比如:震动与振动、震荡与振荡,意思有何不同,怎样区别?又如,震耳欲聋与振聋发聩,其中的“震”与“振”,为什么不能互换? “震”表示震动的意思,如震动、震荡、震波、震感、震级、震撼、震源、震中、震耳欲聋、震古烁今、威震四方等。“振”也有振动的意思,如振动、振荡、振幅、共振、谐振、振聋发聩等。两者的区别是:震动指颤动、使颤动,如大地震动、房屋震动了一下、春雷震动了山谷等;振动则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往复运动。震荡有动荡的意思,如社会震荡、回声震荡;而振荡,除有振动的意思外,还指电流作周期性变化。“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而“振聋发聩”则是说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两者是有区别的。
  • [53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王新 - 评论于:2015-05-02 23:06:50

    王新的原贴:
    很好 非常受用
    作者-刘常飞回复:
    拔(bá)萝卜要用手来拔,所以左边是一个“提手旁”,因为萝卜太大了拔不动,好多朋友都来帮忙,每位朋友都要出一点力,所以右边是朋友的“友”上加一点。 在你生日的那一天,爸爸给你买了一件礼物,并且包装得很漂亮。你太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了。怎么办?只有你用手拨(bō)开包装纸,才能发现里面到底是什么?所以,一个“提手旁”加上一个发现的“发”就是拨(bō)开的“拨(bō)”。   只要记住了这个小窍门,以后永远都不会把这两个字读错。
  • [54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张俊娜 - 评论于:2015-05-02 22:59:08

    张俊娜的原贴:
    非常生动
    作者-刘常飞回复:
    波: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 泼:形声。从水,发声。本义:水漏出。见《玉篇》。用力向外倒或洒。 因此,虽然二者都是左右结构且形声,形旁从氵 ,但是其声旁不同——波从“皮”,泼从“发”。因而,在区分二者的同时就要注意其右侧声旁的样子。 至于“泼”和“拨”的区分,则要注意它们形旁的不同……
  • [55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刘雅情 - 评论于:2015-05-02 22:58:22

    刘雅情的原贴:
    真不错,中国汉字博大精深
    作者-刘常飞回复:
    波: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 泼:形声。从水,发声。本义:水漏出。见《玉篇》。用力向外倒或洒。 因此,虽然二者都是左右结构且形声,形旁从氵 ,但是其声旁不同——波从“皮”,泼从“发”。因而,在区分二者的同时就要注意其右侧声旁的样子。 至于“泼”和“拨”的区分,则要注意它们形旁的不同……
  • [56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甄志华 - 评论于:2015-05-02 22:55:54

    甄志华的原贴:
    老师是相当的给力,非常棒,讲得特别好,语言具有感染力
    作者-刘常飞回复:
    “耍”本指西方女演员(即“胡女”)来华表演给中国皇帝看的多角度高难度杂技动作,故本字字形及其接近“要”。“要”字从西从女,意为“西女”,即胡女,是中国皇帝向西域索取来的贡女,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要”的本义就是“索取(贡品)”。
  • [57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李新宇 - 评论于:2015-05-02 22:55:29

    李新宇的原贴:
    老师讲的很生动,将错别字给我们罗列出来,讲得清晰
    作者-刘常飞回复:
    拔(bá)萝卜要用手来拔,所以左边是一个“提手旁”,因为萝卜太大了拔不动,好多朋友都来帮忙,每位朋友都要出一点力,所以右边是朋友的“友”上加一点。 在你生日的那一天,爸爸给你买了一件礼物,并且包装得很漂亮。你太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了。怎么办?只有你用手拨(bō)开包装纸,才能发现里面到底是什么?所以,一个“提手旁”加上一个发现的“发”就是拨(bō)开的“拨(bō)”。   只要记住了这个小窍门,以后永远都不会把这两个字读错。
  • [58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张巧娜 - 评论于:2015-05-02 22:55:12

    张巧娜的原贴:
    语言生动幽默,联系实际生活,易懂,很值得一看,超级喜欢
    作者-刘常飞回复:
    波: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 泼:形声。从水,发声。本义:水漏出。见《玉篇》。用力向外倒或洒。 因此,虽然二者都是左右结构且形声,形旁从氵 ,但是其声旁不同——波从“皮”,泼从“发”。因而,在区分二者的同时就要注意其右侧声旁的样子。 至于“泼”和“拨”的区分,则要注意它们形旁的不同……
  • [59楼] 石家庄大学-池兴洋 - 评论于:2015-05-02 14:12:54

    池兴洋的原贴:
    课程别出心裁,在现今电脑打字流行的时代,着重汉字的书写,纠正长久以来的书写错误习惯,内容丰富,追本朔源,让人无可挑剔,弥补了当今国学教育的不足。
    作者-刘常飞回复:
    看来你也是个高手,评论有专家的影子。
  • [60楼]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孙洪娜 - 评论于:2015-05-02 09:11:07

    孙洪娜的原贴:
    讲的很好,贴近实际,引人深思
    作者-刘常飞回复:
    亼,三畫合在一起。由像“人”的“ ”形和“一”會合,像三畫集合的形狀。凡是亼的部屬都從亼。音讀像集合的“集”字。 【用法】:(1)古同“集”。 (2)今义: ①储藏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建筑物:仓库|粮仓|货仓。②姓。    (3)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盖儿,中间象一扇门,下面是进出的口儿,合起来表示仓库这个概念。本义:粮仓。
第一页 1 2 3 4 5 最后一页  第3/11页 

 姓名:

 学校:

 院系:

验证码: 4175

评论/评审说明:

·仅显示作者在个人中心-评论管理中审核公开的评论内容,未审核的不显示。

·交流活动分校级、省级、全国三个环节。校级由学校组织评审、省级由省厅或省级承办机构负责、全国由组委会负责组织。

·为了保障公平性,对各阶段的评审专家均采用匿名显示,分别为“校级评审专家”、“省级评审专家”、“全国评审专家”。

·专家评审意见均显示在“专家点评”里。其他用户的评论显示在“网络交流”里。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