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骨架式双层底结构
  • 标题:纵骨架式双层底结构
  • 作者:吴灿
  • 学校: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 组别:高职高专
  • 评论:171 条
  • [81楼] 王江顺-王江顺 - 评论于:2014-07-24 14:03:55

    吴老师对微课的课堂授课模式掌握的很好。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知识掌握的过程。
  • [82楼] 鄂州职业大学-赵敏 - 评论于:2014-07-24 13:25:37

    赵敏的原贴:
    您的微课思路清晰,印象深刻,感觉很棒,值得学习。您也可以看看赵敏的微课《数字创意设计》啊,http://weike.enetedu.com/play.asp?vodid=164892&e=3 请评价下,提出您的宝贵意见,谢谢。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赛友的支持,我也要向您多多学习,有空多多交流。
  • [83楼]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巫飞凤 - 评论于:2014-07-24 12:46:46

    巫飞凤的原贴:
    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我觉得这是一节重过程、重发现、重生活、重主体的具有探究精神和启发教育的课,让人感触颇多。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你的支持。有空回来看看。
  • [84楼] 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唐拓 - 评论于:2014-07-24 12:44:11

    唐拓的原贴:
    微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时接收情况,将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有利于学生完成。师生互动多,交流反馈及时。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你的点评。高职的教育不光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对于实践能力的把握更加重要。
  • [85楼] 南通大学-陈新华 - 评论于:2014-07-24 12:38:53

    陈新华的原贴:
    吴老师不光从教学表面形式上向课改靠拢,同时更加关注作为主体的学生。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能容,教学环节设计丝丝入扣,条理清晰,而又能一直吸引学生,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技能。在解决问题以后,收获成功喜悦,能更加愉悦的投入接下来的教学当中。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你的点评和支持。教改是我们一直关心并努力的,如何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是教改永远的目标。我希望能给学习一个相对轻松,有趣,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我会继续努力的。
  • [86楼] 南通大学-刘倩 - 评论于:2014-07-24 12:34:33

    吴老师讲的很精彩,课件制作是亮点,适当的图片和动画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给学生形象的感知。
  • [87楼] 苏州市职业大学-田文 - 评论于:2014-07-24 10:48:48

    田文的原贴:
    微课的教学设计合理,能联系实际进行讲解,新课讲解完后进行了总结。“总体-分解-再总体”的这种学习方法能给学生一定消化思考的余地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这个“总体-分解-再总体”的方法是我一直推荐给学习船体结构的同学的,好的学习方法能让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事半功倍。
  • [88楼] 江苏科技大学-胡一波 - 评论于:2014-07-24 10:22:10

    胡一波的原贴:
    吴老师的微课简介明了,不太了解船舶的同学也能听得明白,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你的支持,如果有兴趣的话推荐看看结构与制图这本书,我觉得学结构的同学看懂它没有太大的难度。有问题我们可以一起交流。
  • [89楼] 南通航院-邵杰 - 评论于:2014-07-23 17:24:17

    邵杰的原贴:
    为避免枯燥抽象的纯理论灌输,吴老师通过两个案例的引入凸显了理论的重要性,向学生展示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模型点评的环节中针对易错处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这点比较好。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你的点评。还记得你们班的结构课上我也是这么讲的,能让你的工作中用到这部分的知识,我非常的开心。
  • [90楼] 美国-崔庆瑜 - 评论于:2014-07-23 17:18:01

    崔庆瑜的原贴:
    本课所学内容教抽象,难懂,吴老师就此设计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快入门。另外,ppt设计合理,引人入胜。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崔老师的点评。ppt的设计我借助了一些专业的建模软件进行截图,然后倒入ps进行修图,将背景透明化,最终做成了动画,让学生们对结构有直观的认识。
  • [91楼] 江苏科技大学-周国宝 - 评论于:2014-07-23 17:15:43

    周国宝的原贴:
    教师教态大方,自然,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通过信息量丰富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视频和图片,形象生动的揭示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课件的内容紧扣教材,将书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周老师的点评。读研的时候您在学业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包括不少上课的技巧。听说你去美国了,祝福你在海外留学成功,早日归来。
  • [92楼] 西安交通大学-周文婷 - 评论于:2014-07-23 17:14:10

    周文婷的原贴:
    这节微课整体上看引入比较自然,学生也容易接受,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利于学生接受。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您的点评,我会继续努力的。
  • [93楼]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缪明明 - 评论于:2014-07-23 15:50:03

    缪明明的原贴:
    吴老师的微课很好。精心设计了课堂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教授语言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掌控能力高。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你的点评。能让你对这门课程有进一步的了解,我非常开心,以后也会继续努力的。
  • [94楼] 江苏科技大学-丛文超 - 评论于:2014-07-23 15:46:32

    丛文超的原贴:
    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堂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教授语言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丛老师的点评。高职教育有它的特殊性,我想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以后让我们多交流,共同进步。
  • [95楼] 708所-殷俊俊 - 评论于:2014-07-23 15:45:42

    殷俊俊的原贴:
    微课看完了,有以下几点体会: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都做得非常好,贴合学生实际,有一定自学要求,高而不高。学生思考积极,课堂气氛非常好;讲授环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完成目标情况良好,课堂效率较高;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老同学的几点点评。这次微课我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学生的课堂效率的提高。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的作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想强调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比追在学生后面强调知识点更重要。
  • [96楼] 南通航院-刘晓庆 - 评论于:2014-07-23 15:42:03

    刘晓庆的原贴:
    吴老师课前准备很充分,教学安排容量适当,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讲授清晰、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点拨得法,总结、归纳、反馈等过程及时、到位。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刘老师的点评。微课的准备工作也离不开你们辅导员的帮助,谢谢。以后我会继续努力的。
  • [97楼] 南通工程学院-张卫星 - 评论于:2014-07-23 15:40:08

    吴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布局合理。教学重点明确,突出重点的方法恰当、有效。教学结构安排科学,从容自然,有张有弛。
  • [98楼] 南通航院-崔国芳 - 评论于:2014-07-22 21:03:20

    崔国芳的原贴:
    没有特别的标新立异,但是讲解的思路很清晰,微课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用微课很快捷地掌握了知识,这个微课就是好的微课。不错。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在构思微课的时候我本来也想从立新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这种看来比较“中规中矩”的一种方式。微课的选材来自于现实的课堂,但又不应该脱离于课堂。让学生们更有兴趣,和平时上课不太一样又不太陌生的教学方式是我想体现的。
  • [99楼] 鄂州职业大学-曾丽娟 - 评论于:2014-07-22 20:42:44

    曾丽娟的原贴:
    吴老师将视频、动画的多媒体手段融入微课中,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微课讲授深入浅出,我也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崔老师的点评,您的微课也很出色,我从里面学到了不少有用的技巧。让我们多多讨论吧,互相学习吧。
  • [100楼]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王立荣 - 评论于:2014-07-22 19:59:55

    王立荣的原贴:
    条理清楚,教学思路合理。有空也来看看我的微课作品。期待您的点评。
    作者-吴灿回复:
    谢谢您的评价。我们参加比赛就是互相交流的过程,让我们多多讨论一起学习吧!
第一页 3 4 5 6 7 最后一页  第5/9页 

 姓名:

 学校:

 院系:

验证码: 6806

评论/评审说明:

·仅显示作者在个人中心-评论管理中审核公开的评论内容,未审核的不显示。

·交流活动分校级、省级、全国三个环节。校级由学校组织评审、省级由省厅或省级承办机构负责、全国由组委会负责组织。

·为了保障公平性,对各阶段的评审专家均采用匿名显示,分别为“校级评审专家”、“省级评审专家”、“全国评审专家”。

·专家评审意见均显示在“专家点评”里。其他用户的评论显示在“网络交流”里。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