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楼] 苏州大学-李文杰 - 评论于:2015-05-28 12:28:12
作者-姜岩回复:李文杰的原贴:
第一次听姜老师的课,两个字:震撼。能看出来整个授课过程,学生听得是一种享受,而你讲得也是一种享受,这就是一种境界,向你学习了亲!~~
李老师,亲!谢谢你这么高的评价,不过我真没敢享受啊。我喜欢自己的学生渴求知识的表情,更对自己的职业情有独钟。站在三尺讲台,牢记任重道远:传道,授业,解惑。经你提醒,我也认为授课应该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灌输,转变为自在的艺海拾贝,进而深化到主动的广博涉猎,学位所用。感谢你的关注和鼓励,希望能够得到更具体的建议,我们一起来“享受”教学带给自己和学生的改变。 -
[102楼] 河南师范大学-邵云 - 评论于:2015-05-28 11:20:23
作者-姜岩回复:邵云的原贴:
内容层次分明,教态亲切自然,不仅令人记忆深刻,更让人赏心悦目,值得我们学习呀!小小微课,足以见功力!
感谢邵云老师的鼓励。力争使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并能学有所用所授知识,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您的鼓励是我更热心投身于教育工作的动力,希望通过微课平台能够得到您的指点和建议,一起把教学做的更好。 -
[103楼] 苏州大学-单立冬 - 评论于:2015-05-27 22:10:16
作者-姜岩回复:单立冬的原贴:
原本枯燥的一堂课讲得如此生动,可见教学设计时花了多少心思!学习!
感谢单老师的鼓励,我与您同感:如果说教学内容是船舷,那么教学设计就是船帆。船的行驶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船帆,教学设计很重要。怎样把枯燥的书本知识趣味化,又怎样把具体的生活体验科学化一直是我思考的重点。个人能力和资源有限,希望能够得到单老师更多的意见和指点,一起高效的快乐教学! -
[104楼] 新乡学院-陈老师 - 评论于:2015-05-27 21:02:07
作者-姜岩回复:陈老师的原贴:
能将如此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紧密联系生活,效果非常好,充分显示了姜老师超高的教学素质。教学的成功,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感谢陈老师的如此高的肯定。我深爱着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学科领域,渴望能够通过知识的传授,将这种感情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他们是那样的富有想象,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枯燥,我希望能够通过知识的“再加工”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抛砖引玉让他们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让孩子们懂得,知识的学习,如果方法得当怎样事半功倍。教学的基本功,您过奖了,我还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摸索,以期与时俱进,适应素质化教育。希望能够得到您更多的关注和指点! -
[105楼] 南京师范大学-陈文 - 评论于:2015-05-26 22:40:01
作者-姜岩回复:陈文的原贴:
这么专业的知识能讲的如此吸引人,值得学习
感谢您的评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课书上的这部分内容很枯燥和抽象,是学生们学习的障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既尊重科学的客观性,又调动学习的主观性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尝试,这里我将生活体验引入,希望能够缓解学生对于枯燥概念的排斥心理,从看得到,摸得着,有感觉的东西来分析背后的生理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设计和知识点的再加工一直是我思索的问题,希望能够进一步交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
[106楼] 河南师范大学-高小龙 - 评论于:2015-05-26 19:37:01
作者-姜岩回复:高小龙的原贴:
刚才看了一遍,和大学老师讲的东西真不一样,方法很值得推荐,理解非常容易!!!赞赞赞!!!
感谢您的意见。知识点是客观的,而传授知识的方法是主观的,所以,在吃透知识点的同时,如何将枯燥的概念性的东西生动化,提高信息的可识别度是值得我们教师仔细研究的方面,希望能够加强交流,以利于教学相长,更好的服务高校《生理学》教学。 -
[107楼] 新乡学院-张静 - 评论于:2015-05-26 19:11:38
作者-姜岩回复:张静的原贴:
虽是微课,短小精炼,但内容清晰,重点清楚。展现了教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底和课程基本功。5星际强力推荐!
感谢您的评价。我深深热爱自己的工作,喜欢每一张渴望知识的面孔,面对他们,我有责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微课平台吸取经验,完善自我,我更有信心将自己的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部分内容是教科书上很枯燥的部分,经过课下和一些教学一线老师的探讨,精心设计了一种知识“再加工”形式,希望能够吸引学生,将内容更易于接受。再次感谢您可贵的5星评价。 -
[108楼] 苏州大学-王琳释 - 评论于:2015-05-26 19:10:56
作者-姜岩回复:王琳释的原贴:
讲的很好,台风好,普通话超标准. 难得难得!
感谢您的评价。您太过奖了哇,普通话易于理解不产生歧义就好,超标准不太敢认同。首次面对微课摄像镜头还是很紧张,与平时给孩子们上课那种随意亲和感觉很难完全发挥出来。希望自己能够借助微课平台,多多观摩别的老师讲课,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意见,从中吸取经验,为把微课做的更好而努力。 -
[109楼] 郑州师范-王老师 - 评论于:2015-05-26 17:00:44
作者-姜岩回复:王老师的原贴:
学习了哈!
这位王老师,希望您能够留下您的意见,以便于我能够查漏补缺,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谢谢您的关注! -
[110楼] 苏州大学-李惠云 - 评论于:2015-05-26 09:12:11
作者-姜岩回复:李惠云的原贴:
讲得好!
感谢您的鼓励,希望通过微课平台,能够得到更多一线教师们的反馈建议,学生的互动意见,教学相长,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更好的服务于高等院校教书育人宗旨。 -
[111楼] 河南师范大学-姜丽娜 - 评论于:2015-05-25 22:24:49
作者-姜岩回复:姜丽娜的原贴:
画面唯美,紧扣主题,重点突出,条量明晰,语言清晰,循序渐进。
感谢您对我微课制作的评价。通过线下与资深教师的探讨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我收获很多。主题鲜明,思路清晰是命脉;语言朴实,字画得体是承载。而所有这些都是服务于怎样循序渐进的将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生动化,使得学生乐意学习和掌握。期待着微课平台能够得到更多的反馈建议,为把《生理学》教好继续努力…… -
[112楼] 苏州大学-陆叶 - 评论于:2015-05-25 22:19:11
作者-姜岩回复:陆叶的原贴:
姜岩老师讲解的非常娴熟,故事性也很强,喜欢。
感谢陆老师评价。教师对于所授内容的熟悉是首要要求,我也只是刚能满足。如何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以学生能够并乐意接受的形式进行呈现,教为所学,学为所用,是我一直在努力探索的内容。今后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指点,来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 -
[113楼] 苏州大学-王老师 - 评论于:2015-05-25 19:33:26
作者-姜岩回复:王老师的原贴:
思路清晰,以学生为本,活跃有趣,效果很好!
感谢您对我的评价。能够达到“有趣”,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已经达到了一半的目的。本身“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内容抽象,枯燥,学生反应听着费劲,复习起来也没有头绪。通过与其他资深教师的课下探讨,我将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容易接受。我会继续努力,希望能够使得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收获,是一种理性分析的快乐! -
[114楼] 苏州大学-王杰青 - 评论于:2015-05-25 16:59:26
作者-姜岩回复:王杰青的原贴:
姜老师利用精美的图片和动画将原本枯燥、复杂的“视杆细胞的光化学反应”讲解的生动形象,连我这个“门外汉”都被吸引住了。非常精彩!
感谢您的评价。“视杆细胞的光化学反应”是很枯燥的内容,然而它却连接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在视觉形成过程中是不可逾越的一个“坎儿”。如何让它活起来,便于被学生接受,不仅关系到知识本身的理解,更对于前后知识的衔接起重要作用。由于微课程本身的时间限制,还有更多的探讨我留在课下,希望同学们能够被兴趣驱使,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讨论,也由衷的希望能够得到您更多指点和建议,谢谢! -
[115楼] 苏州大学-周希平 - 评论于:2015-05-25 14:28:06
作者-姜岩回复:周希平的原贴:
耳目一新,美轮美奂
感谢前辈老师的指点,感谢您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您的思维火花给是我创作的灵感所在,您的鼓励是我奋斗在三尺讲台的无尽动力! -
[116楼] 厦门大学-王海龙 - 评论于:2015-05-25 12:38:13
作者-姜岩回复:王海龙的原贴:
讲的很好!太棒了!
感谢您的认可,两个感叹号呢!传承您满满的正能量情绪,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积极向上的担当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
[117楼] 苏州大学-曲静 - 评论于:2015-05-25 12:19:37
作者-姜岩回复:曲静的原贴:
生动活泼,制作精良,学习了。
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这部分内容“视杆细胞的光化学反应”侧重视紫红质的光化变构,从内容上讲——枯燥死板,从学生的预习效果上讲——难以理解。但这部分内容确是我们教学大纲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桥联感光细胞的光电信号之间转换过程,如何将其变为学生容易理解乐意理解的知识点,如何将其和学生的感性经验进行搭桥,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感谢您的评价:生动活泼,学生也普遍反应这样的讲解听起来很轻松。这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提示:在尊重知识点客观科学性的同时,如何将其进行“重编程”使得教师“输出”更流畅,学生“读取”更容易是我要在后续的课程中进一步保持和发扬的特点。希望通过微课平台,能够得到您的关注和反馈,您的意见和改进方案,取他所长,补己所短,共同进步,快乐的做我们的教育工作。
评论/评审说明:
·仅显示作者在个人中心-评论管理中审核公开的评论内容,未审核的不显示。
·交流活动分校级、省级、全国三个环节。校级由学校组织评审、省级由省厅或省级承办机构负责、全国由组委会负责组织。
·为了保障公平性,对各阶段的评审专家均采用匿名显示,分别为“校级评审专家”、“省级评审专家”、“全国评审专家”。
·专家评审意见均显示在“专家点评”里。其他用户的评论显示在“网络交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