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楼] 河南师范大学-刘文东 - 评论于:2015-07-02 14:43:35
作者-姜岩回复:刘文东的原贴:
很好……!
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一连串省略号啊,在教学经验的交流中,我真诚的希望我们能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谢谢您的支持! -
[62楼] 河南大学-战神 - 评论于:2015-07-02 12:39:46
作者-姜岩回复:战神的原贴:
听您的课是学习和享受的的过程!深入浅出,流畅,易懂!
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我由衷的希望孩子们读书学习能够是一种享受,享受知识赋予的充实度,享受思维带来的成就感。这样学生们关心的不再是考试前的死记硬背争分夺秒,而是注重平时一点一滴完善学习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在教课过程中最喜欢的学生,我也相信每个学生都想成为这样的类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呢?一个知识点,一个理论机制,一个问题揭示,怎样设计和实施?如果您有这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希望能够和您有进一步交流。感谢您的支持! -
[63楼] 河南师范大学-高小龙 - 评论于:2015-07-02 11:30:40
作者-姜岩回复:高小龙的原贴:
看了一遍,作为学生感觉老师们课堂上自如的授课还真是需要特别下一番功夫,传道授业解惑需要师德也需要高超的技巧,姜老师的讲课得体大方,循序渐进,肢体语言没有多余的动作,完全配合课程内容,给人清新,亲切的印象,自然会吸引学生的聆听,对比我年所接触的老师中,深信姜岩是不多得多的优秀教师。
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感谢您的支持!每个教师针对不同的课程都会呈现不同的教学特点,生理学是讲述生命活动逻辑的学科,它博大而有缜密。我属于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出境讲解法。总感觉这样可以能够和同学们拉近距离,知识点“亲民化”,能够及时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接受状态,并进行进度的调整。在微课教学的尝试中,我也在努力的尝试一些新元素,但所有的形式都是服务于教学目标。如果您有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能够进行交流。谢谢! -
[64楼] 河南师范大学-胡乃月 - 评论于:2015-07-02 11:26:15
作者-姜岩回复:胡乃月的原贴:
任课教师注思路清晰、组织严密、授课精彩,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非常棒!
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感谢您的支持!学习和借鉴是相对的,我想来自师范院校的您会有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也希望能够畅所欲言,微课是给孩子们学习的一个平台,同时,微课教学比赛也给我们教师一个学习和探讨的媒介,我们可以一起分析课程的改进之处,为了以后教学的更轻松,教学效果更显著。我目前在考虑如何让微课更充分的被利用,如果您有一些想法和建议,不妨进行交流和探讨。再次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祝顺利! -
[65楼] 河南师范大学-dxdhy - 评论于:2015-07-02 11:06:35
作者-姜岩回复:dxdhy的原贴:
微课很棒!学生上该老师的课会非常享受,如沐春风!
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坦诚的讲,每次坐在后几排的学生好像并不享受,我也是很苦恼。既然一个课程一个班,我想我有责任引导他们积极的学习,而后几排的学生我想他们对老师的要求估计很高,尽量和他们取得互动,进一步改进。如果您有这方面的建议或意见,真诚的希望能够不吝传授。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我会继续努力。 -
[66楼] 河南师范大学-吕艳杰 - 评论于:2015-07-02 10:11:20
作者-姜岩回复:吕艳杰的原贴:
课件制作精美,图片、动画应用恰到好处,讲解清晰流畅,知识点间的衔接如行云流水。从现实生活联系理论阐述再回归实例应用,将枯燥的生理学知识融入生活,透过现象解析本质。微课虽短,但精彩纷呈,值得学习和借鉴!
吕老师,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同是生理学的教师,我和您一样对于生理学教学有着浓厚的感情。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其各部分的功能活动是如何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的。看似简单的生理现象背后蕴含着如何的生理机制。“学好生理学,生活更轻松”。因此,我一直在琢磨用什么样的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以来,让他们也和我们一样爱上生理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特别希望我们能够经常进行交流,互通有无,感谢! -
[67楼] 河南师范大学-张 - 评论于:2015-07-02 08:54:30
作者-姜岩回复:张的原贴:
题目吸引,设计精心。画面清新,动画配合;语言优美,逻辑递进;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将专业知识巧妙融入日常生活,化抽象为具体,重点难点易于理解。教态教法值得学习!
感谢您的观看。生理课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尽管某些知识点看似枯燥无味,比如这部分内容(视杆细胞的光化学反应).但它却侨联这光电转换,是我们视网膜上成像和感受器电位的重要中间环节。给予“双眸之后,光影之间”的美称也不为过。从课下和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大二学生他们尽管自制力强,学习目的明确,但专注力仍有一定的制约性,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他们课堂上的反映会很“木”。而如果一味的讲述再讲述,“木讷”的状况更会加剧,进而又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状态和情绪。所以,以问题的方式,启发性的讲解孩子们比较受欢迎,问题由表面性的生活体验逐渐向深层次的生理机制过渡,学生们思维活跃,记忆深刻,效果良好。点点滴滴积累所得,希望能够和您有深入的交流,共同做好教学工作。谢谢!! -
[68楼] 山东大学-刘文东 - 评论于:2015-07-01 20:53:53
作者-姜岩回复:刘文东的原贴:
姜老师:太棒了!
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说句心里话:每次走廊上学生礼貌的:姜老师好,我都很幸福。你的一句太棒了,多少次备课到凌晨的记忆瞬间充满脑海,我只是觉得很值!很值!!我教学资历浅,我感谢帮助我的前辈;我内容体会不深,我感谢点播我的同事;更感谢那些上课聚精会神,不断问我问题,督促我进一步开拓眼界的学生们!放心,我会继续努力!永不放弃! -
[69楼] 苏州大学-李芳 - 评论于:2015-06-23 11:41:34
作者-姜岩回复:李芳的原贴:
视听盛宴!学习了!
感谢李老师的观看和评价。您的课程学生也是非常喜欢,希望我们能够线上线下经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乐享教学。 -
[70楼]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周丽娟 - 评论于:2015-06-12 20:12:03
作者-姜岩回复:周丽娟的原贴:
非常不错!!
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两个感叹号的肯定,给予我满满的正能量,在自己所钟爱的职业探索中,我会更努力的前行!由衷希望能够借助高校微课教学平台,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把异彩纷呈的教育方式引入高校课堂。期待您的关注和建议。感谢! -
[71楼] 河南科技大学-张改娜 - 评论于:2015-06-12 19:18:34
作者-姜岩回复:张改娜的原贴:
声音那么美,课件设计也很巧,听起来像电视科学频道主持人在讲,流畅、生动。
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感谢录制工作人员把声音录制的那么清晰,使课程听起来流畅自然。课件服务于知识点的讲解,按照学生的认知习惯,我将知识点进行了重新的排序和整合,这样以来学生反映:学习比较轻松,知识架构明确。感谢您的鼓励,我也希望能够将深奥的有时甚至是枯燥的知识“亲民化”,理论知识“接地气”,并朝着学以致用在不懈努力。这期间的成长离不开学生的反馈和同行的建议,感谢您的关注,期待着进一步的交流! -
[72楼]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石莉红 - 评论于:2015-06-12 17:54:02
作者-姜岩回复:石莉红的原贴:
精彩绝伦的一课。姜老师讲课思路清晰,用语精准但不乏趣味;授课内容深入浅出,将专业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不但使专业课的内容不再枯燥乏味而且加强了学生对此的理解和掌握;课件唯美实现了逻辑和美感的完美结合。可以看出,姜老师在备课授课中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值得我们同行学习。
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同行倍感亲切!! 希望借助微程平台能和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一个课程尤其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的设计,我认为应该达到有理,有趣,有用,有反馈。理:它的科学性;趣:它的亲民性;用:它的实践性;反馈:它的延展性。每一节课,我都力求能够这样去备课,去授课,但个人的阅历和积累等因素的制约,我深知离这一目的还有一定差距。感谢您的鼓励和肯定,教书育人的职业道路上,有学生们支持和同行们指导我会更努力的走下去!加油! -
[73楼] 河南科技大学-王甫 - 评论于:2015-06-12 14:17:49
作者-姜岩回复:王甫的原贴:
不错
谢谢您的观看和评价。希望我们能够借助微课平台对于教学有更多的交流。 -
[74楼] 河大-卢健利 - 评论于:2015-06-12 06:01:38
作者-姜岩回复:卢健利的原贴:
看了这个微课,觉得像看电视一样轻松,真棒!我觉得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是课件经静心设计和准备,图文并茂,制作精美;二是老师思路清晰,语言优美;三是趣味性强,不枯燥乏味;四是结合实例,容易理解掌握。
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如果能够使观看者感受到轻松,我想对于一些枯燥的概念性的东西排斥性就会小些,感谢您给我的反馈意见。课件是用于辅助教学的工具,它服务于讲解,而又是讲解内容的实物体现。所以,以讲为主,ppt制作坚持简明,概括,形象的原则,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导向安排讲授方式和进度,融入生活体验和临床联系,使内容亲民生动,学以致用是我认为微课程力求达到的教学效果之一。感谢您的高度评价,我会继续努力,希望真能做到您说的“像看电视一样轻松!”,使的学习变为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和互动式的交流。 -
[75楼] 山东农业大学-苗静 - 评论于:2015-06-11 17:14:07
作者-姜岩回复:苗静的原贴:
把枯燥的内容有趣化,把复杂的内容条理化,把专业的语言通俗化,做到这些非常不容易,背后的付出一定很多,继续加油啊!
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如果内容太枯燥我自己不喜欢看,如果条理不清晰我自己不能被说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只有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别人才有可能会认可,而只有自己先把自己当作学生,按照他们的思维方法去理解,才能够讲起来易于接受。背后的付出只为了不耽误孩子们学习时间,为了他们能够像我一样喜欢上学习,整理出一套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感谢您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因为爱我所选,辛苦也快乐! -
[76楼] 苏州大学-覃茜 - 评论于:2015-06-10 00:09:23
作者-姜岩回复:覃茜的原贴:
老师讲得非常好👍👍👍😁*^_^*
感谢覃茜的观看和评价,感谢你的鼓励和支持,在我印象中,你是一个非常有礼貌,活泼开朗,勤于思考的学生。希望你能够再接再厉,心想事成,也希望你能够给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下一届学弟学妹把生理学讲的更好。 -
[77楼] 苏州大学-蒋晨晨 - 评论于:2015-06-09 21:30:26
作者-姜岩回复:蒋晨晨的原贴:
老师讲得太棒了!老师讲课总是那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记得自己以前看书的时候,看着书上的长篇大论,原理一堆一堆的,真是看的云里雾里的,可是老师一讲,一下子就明白了,嘿嘿。而且老师的ppt也做的超级棒哦,超级喜欢老师的图片和结构图,真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当老师的学生。
谢谢晨晨的观看和评价。能够将帮助同学理清思路是老师应该做的工作,而能够用心体会每一次思路理清的方案设计,不仅能够更容易的将知识进行记忆和归类,而且可以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的再现和提取。我最欣慰的莫过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们渐渐可以独立对知识进行加工并自主运用,方法得当,事半功倍!ppt也好,图片也好,结构图也好,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授课效果所采取的辅助措施,你有心,处处都是学问,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有大批你们这样的学生,也是做老师的幸运! -
[78楼] 苏州大学-黎春虹 - 评论于:2015-06-08 21:14:36
作者-姜岩回复:黎春虹的原贴:
听姜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循循善诱,润物有声!姜老师用心、用情、用爱在七尺讲台上完美展现教书育人的教师那种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光芒!
感谢黎老师的鼓励!您对于学生的悉心,耐心,热心,诚心铸造了多少优秀的成果,挽回了多少迷惘的思绪,孩子们如数家珍。从您那里,我知道师生之间是这样的和谐和美好。我希望自己能够教好学生,让他们学有所得:掌握专业基础,应对职业挑战,心怀感念之心,品悦快乐生活。教书,这是我职业的最基本要求,育人才是终极目标,黎老师,有机会当面向您请教,谢谢您的点评! -
[79楼] bjut-Ping - 评论于:2015-06-08 18:46:13
作者-姜岩回复:ping的原贴:
虽然短短的十几分钟,但可以看出投入无数个日夜来准备。尤其在强调科研的高校中,能有这么精彩的微课,实属了不起。佩服!充分体现了教学艺术无止境!看到这么精心的准备,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一种启发与激励!谢谢!
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是的,每一节课我们都会精心的准备,因为我能够清楚记得自己当学生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学生拿着父母的辛苦钱来读书,来学知识,来选择我的课程,我应该对得起每一个孩子的信任。高校科研教学并重,虽有挑战但也并非矛与盾不可调和。教学是最直接的输出,科研也能为教学服务,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教学艺术无止尽,我深爱着自己的工作,也希望能够与你一起探讨交流,我们博采众长,只为教好学生,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个职业值得我们尽自己每一份力量。谢谢您的鼓励!! -
[80楼] 河南师大附中-吴彦军 - 评论于:2015-06-07 11:04:03
作者-姜岩回复:吴彦军的原贴:
该微课制作精美,设计合理;教学内容科学正确,逻辑清晰;教师教态极富亲和力,讲述清晰,很好地运用了语言技巧;实例运用信手拈来,大幅度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对于学生的课后自学提供很大的帮助,教学效果显著。值得学习!
能得到吴老师的支持,很受鼓舞。您在教学领域的经验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一切教学形式都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因此,该微课没有花过多的精力进行视频本身的包装,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师出境讲授形式,感觉与课堂紧密接轨。在课程设计上我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视杆细胞的光化学反应内容枯燥,概念性强,而有关的生理现象教科书中是分开叙述的。我在设计的时候,用生活实例将其关联起来,把知识点逐一分解,而后鼓励学生利用知识点信息来分析相关的生理现象。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学以致用,学生们感到知识点能够“接地气”了。对于微课的探讨,路修远,但只要开始走,就有成功的希望。感谢微课平台,让我能够得到更多的建议和帮助,在教学改革创新之路,我们一起乐享耕耘。再次感谢您的观看和评价。
评论/评审说明:
·仅显示作者在个人中心-评论管理中审核公开的评论内容,未审核的不显示。
·交流活动分校级、省级、全国三个环节。校级由学校组织评审、省级由省厅或省级承办机构负责、全国由组委会负责组织。
·为了保障公平性,对各阶段的评审专家均采用匿名显示,分别为“校级评审专家”、“省级评审专家”、“全国评审专家”。
·专家评审意见均显示在“专家点评”里。其他用户的评论显示在“网络交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