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连续信道容量
  • 标题:如何提高连续信道容量
  • 作者:杨辉
  • 学校:西安邮电大学
  • 组别:理工
  • 评论:224 条
  • [101楼] 西安邮电大学-张萌帅 - 评论于:2015-05-22 21:24:15

    张萌帅的原贴:
    杨老师讲的通信原理一直很棒,我经常去蹭课,感谢老师跟我们分享!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你的支持,我非常喜欢蹭课的同学,大家听得都很认真,我也会因为大家的到来而倍受鼓舞,更加投入,发挥得可能会更好。欢迎并感谢你来蹭课。
  • [102楼] 西安工业大学-倪原 - 评论于:2015-05-22 21:16:18

    倪原的原贴:
    讲课有激情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您的评价,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在上课过程中讲出激情,燃烧自己,感染学生,取得大家都满意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希望和您能多交流,谢谢您的鼓励。
  • [103楼] 西安邮电大学-水彬 - 评论于:2015-05-08 15:44:26

    水彬的原贴:
    真好,杨老师课真是越来越好了,浅显易懂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水彬,通信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讲通信,是老师一直以来不断奋斗的目标。希望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通信原理这门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讲的更加浅显易懂,精彩。
  • [104楼] 西安邮电大学-刘瑞雪 - 评论于:2015-04-27 21:41:54

    刘瑞雪的原贴:
    杨老师的课程一如既往的精彩,思路清晰易懂!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瑞雪,给你们上课对于老师而言是一种享受,老师一定再接再厉,保持并不断改进讲课风格,讲得更加精彩,使更多的同学们受益。
  • [105楼] 西安邮电大学-刘汉涛 - 评论于:2015-04-03 20:13:08

    刘汉涛的原贴: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通信原理这门课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同时也学习到了下一代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很棒!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通过生活实例讲授和学习通信原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既能把通信原理讲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 [106楼] - - 评论于:2015-04-02 06:53:40

    的原贴:
    好,带走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希望不断能带给你新的收获。
  • [107楼] 西安交通大学-王铁祥 - 评论于:2015-04-01 19:38:25

    王铁祥的原贴:
    5g概念的引出方式很新颖,给人印象很深。简洁清晰扼要。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许多新技术往往源于生活带来的灵感,老师要将这些灵感生动形象的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印象,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逐步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 [108楼] - - 评论于:2015-03-31 19:18:03

    的原贴:
    老师讲的很好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讲好课,把课讲精彩,讲出走心的微课是老师的职责所在。我将继续用心在三尺讲台耕耘出硕果,与大家共享。
  • [109楼] 西安邮电大学-段宁璐 - 评论于:2015-03-31 16:09:45

    段宁璐的原贴:
    杨老师对概念的把握一直是非常准确的,每一次学习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能用生动的生活实例,多层次的逐级呈现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和启发大家的创新性思维,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我将努力把微课拍成百看不厌的精品之作,每次观看都会有新的感想和收获。
  • [110楼] 西安邮电大学-罗允俭 - 评论于:2015-03-31 11:24:13

    罗允俭的原贴:
    老师讲的好,从实际出发提升学生兴趣,由浅入深,将复杂问题实例化,不错!!!点个赞。。。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从实际出发,将复杂问题实例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你的总结很好,这也是我一直在教学中追求的目标和效果。我将坚持并不断改进这种风格,拍出更精彩的微课奉献给大家。
  • [111楼] - - 评论于:2015-03-31 10:40:21

    的原贴:
    很好,容易看懂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大家的鼓励,看来这次微课的表现手法还是比较成功的,大家能从简单易懂的生活现象和例子中领悟提高连续信道容量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对第五代移动通信的信道容量有了直观的了解,能看懂就好。
  • [112楼] 西安技师学院-郭瓶子 - 评论于:2015-03-31 08:24:57

    郭瓶子的原贴:
    如果,所有教师都像杨老师一样,用心于教学,专心于教学,教育大业有何愁?! 如果,每堂课都像这堂微课这么精心设计,激情洋溢,有效互动,还有什么学不懂的?! 如果,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累,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兢兢业业的态度,这堂微课就不会这么精彩!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您的点评,正如您所言,这的确是我多年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精益求精的结晶,不过,我认为表现的并不完美,仍旧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三尺讲台是老师人生的舞台,演绎着老师精彩的人生,只有心里永远装着学生,热爱学生,为学生着想,才能精心于教学,从教学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快乐。
  • [113楼] 北京邮电大学-张晓 - 评论于:2015-03-31 00:24:40

    张晓的原贴:
    真心不错!强力推荐给大家!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非常乐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微课教学的快乐!
  • [114楼] 西安科技大学-王建新 - 评论于:2015-03-29 10:45:53

    王建新的原贴:
    掌握了问题的本质。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提高连续信道容量的心得体会。
  • [115楼] 西安邮电大学-邱鹏 - 评论于:2015-03-27 21:23:12

    邱鹏的原贴:
    杨老师讲述的《如何提高连续信道容量》课程,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一些问题,引出信息科学一个重要的定理,香农定理。杨老师通过循序渐进,逐步引导的方式讲述了香农定理在实际通信中,在有限的频谱下,提高信道带宽容量的-应用。最后又将课程内容发散到如今5g通信的热门技术,mimo技术,激发大家的兴趣和想象力。 通信原理课程实际上是比较难的课程,杨老师的讲课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将晦涩难懂的知识在轻松的氛围中传递给大家,非常棒。杨老师,加油!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我将继续保持并不断改进这种风格,设计更多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通信原理微课程,将难点和重点问题通过生活实例,像剥洋葱似的层层展开,在轻松的氛围里和大家共享。一起加油!
  • [116楼] - - 评论于:2015-03-27 13:30:51

    的原贴:
    杨老师讲课通俗易懂,经常把课堂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讲解,西邮的同学真幸运,能有这么认真负责的老师给大家指导通信原理。非常感谢杨老师在学习、生活上的帮助。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我非常怀念我教过的同学,给大家上课是一种快乐。我和我的许多同事都在认真的给亲爱的同学们上课,并分享上课的快乐,许多生活例子都是大家在一块讨论交流时共享的,许多灵感来源于和我一起讨论问题的同学,为你们点赞。
  • [117楼] - - 评论于:2015-03-26 11:14:02

    的原贴:
    最好的形式----微课,与最重要的问题相结合,杨老师做到了。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您的点评,我正在探索如何利用微课将通信原理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阐释清楚,同时给广大同学以启发,逐步培养大家的创新思维,希望能和您多交流讨论。
  • [118楼] 西安邮电大学-王宾 - 评论于:2015-03-26 06:31:30

    王宾的原贴:
    杨老师,抛砖引玉,把复杂的公式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得理论与实际能很好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对复杂问题认识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在本科阶段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改变了当下老师满堂灌输传统教学方式的模式,对课改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引性、突破性和代表性。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毕业后,不管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奠定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能力基础。为杨老师点赞!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王宾,能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理解和领悟通信原理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老师应该和广大同学一起,利用互联网思维,共同寻找更多更好的实例来诠释通信原理,共同进步。
  • [119楼] 西安通院-毛 - 评论于:2015-03-25 21:22:32

    毛的原贴:
    很形象生动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您的点评,我会继续努力用生动形象的实例将通信原理的微课做的更好。
  • [120楼] -孟欣飞 - 评论于:2015-03-24 16:48:24

    孟欣飞的原贴:
    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
    作者-杨辉回复:
    谢谢,很高兴能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内,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和掌握提高信道容量的方法。
第一页 4 5 6 7 8 最后一页  第6/11页 

 姓名:

 学校:

 院系:

验证码: 1106

评论/评审说明:

·仅显示作者在个人中心-评论管理中审核公开的评论内容,未审核的不显示。

·交流活动分校级、省级、全国三个环节。校级由学校组织评审、省级由省厅或省级承办机构负责、全国由组委会负责组织。

·为了保障公平性,对各阶段的评审专家均采用匿名显示,分别为“校级评审专家”、“省级评审专家”、“全国评审专家”。

·专家评审意见均显示在“专家点评”里。其他用户的评论显示在“网络交流”里。

版权所有: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畅想数字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院A座2层

咨询电话:400-6699-800

京ICP备08008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467